|
2012年,我在编辑出版《袁隆平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这本书的时候,该书的作者,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的谢海琼和肖宪龙两位老师就邀请我去安江农校,说要更深入了解袁隆平,应该到这所学校去看一看。盛情难却之下,带着探索袁隆平的那份渴望,我在这一年的夏季,来到了安江农校。
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就是安江农校,谢老师和肖老师带我来到的是安江农校旧址,位于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镇,坐落在雪峰山下、沅水之滨。走进安江农校的大门,展现在我面前的景象仿佛时光倒流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蓝蓝的天,低矮的房,粗糙的水泥乒乓球台,地上晾晒着的红辣椒;这里古木参天,风景秀丽,果树成林;园前广场宽袤,稻田成片,园后沅水流经,环境幽雅清净。
听两位老师介绍说,这片旧址之所以被很好的保存了下来,也是多方努力的结果。2001年,考虑到安江交通不便,学校将教育教学、行政办公区域整体搬迁至怀化市新校,升格为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同时为了发挥安江农校的科研优势,保护好杂交水稻发源地的重要文物,怀化职院决定将安江农校老校区全部用于科研培训和学生实习,杂交水稻研究之用。2004年9月安江农校被怀化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3月经袁隆平院士同意将安江农校正式定名为“杂交水稻发源地—安江农校纪念园”,并亲自题写园名。2009年8月,国务院批准公布增补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这里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7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378毫米,无霜期298天左右,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物种变异十分活跃,是办学、育人、农业科研之佳地,也是物种变异的天堂,“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发源地”。
在安江农校,我看到的这一切似乎就是中国乡村最普通的生活场景,没有什么特别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安江农校的简朴校园里行走,场景的变换每每会把我拉回到几十年前袁隆平先生的工作生活中,使我的思绪在安江农校的时空隧道里穿行神游,并时时发问:究竟有什么样的力量,让袁隆平这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从这样一个地处湘西偏僻之地的名不见经传的农校中横空出世?
其实在《袁隆平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这本书中,已有不少关于安江农校发展历史的记述,而在安江农校的短短半日参观,更让我直接感受到这份历史的传承和绵绵不息。
自1939年建校,安江农校在较短的时期内就形成了较科学的“教育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办学传统。在安江农校这所平凡的职业学校中有一代又一代优秀的职业教育人执着的耕耘,也是他们的执着和奉献成就了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杂交水稻研究者的辉煌成就。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受聘于该校的罗紫崖(1907—1965)先生毕生从事农业教育和农作物科研工作。其水稻再生稻之研究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颇具心得,他培育的“万利籼”水稻品种一时名冠全国,在长江流域一带广为推广。
1950年调入湖南省安江农校园艺科的肖隆寿(1901—1970)从1952年起先后从外地引进优良柑橘品种30余个,梨种20余个,葡萄品种20余个,花卉品种200余个,以及一些瓜类和蔬菜良种,为加强实践性教学,开展科研,美化校园和带动当地梨果、蔬菜的改进与发展,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和示范作用。
1953年7月至1958年7月在湖南安江农校担任校长的魏泽颖先生在安江农校工作期间,更是认真贯彻当时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教育方针,提出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一切工作都要为教学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他深入教研组,狠抓教学,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他根据不同情况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经常在宿舍里、餐桌旁、操坪边同教师促膝谈心,了解思想、教学情况和困难问题,帮助教师提高思想觉悟和解决实际问题;鼓励教师认真备课,参加各项教学教改活动,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与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正因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安江农校兴旺发达,除了袁隆平之外,还涌现出了李必湖、尹华奇那样的世界知名杂交水稻专家,安江农校毕业的学生们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也是为什么袁先生一直深深热爱着这片校园这片土地的真实原因!
袁隆平1953年服从分配来到安江农校,在安江农校结婚生子,度过了37年。在这样有着优良传统的学校工作,袁隆平飞速地成长起来。初到安江农校,袁隆平就告诉学生,学农只靠在课堂上听课是不行的,必须边讲边试验,有时试验比讲课更重要。在安农任教期间,袁隆平总是能克服学校设备、经费、资料都相当缺乏的困难,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们进行科学试验,甚至干脆把课堂搬到了试验地。
他只给学生魅力,从不给学生压力。他不但知识渊博,课上得好,课间也总是坦诚地与学生们交流思想,与他们一起探讨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共同编织美好的梦想。
据对2007年袁隆平院士首批学生毕业50周年聚会中23人的统计,其中长期从事粮油作物栽培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工作的达到16人,占例会人数的70%;初步统计,他们在各地累计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和举办技术讲座近1000期(场次),累计培训人数超过了35万人次,累计种植试验示范田、丰产示范片近10万亩(约6667公顷)。他的学生和助手李必湖,一直是他杂交水稻研究的好助手,是他杂交水稻研究团队中的优秀成员,安江农校在他的引领下走过了辉煌发展的历程。
更难能可贵的是,现在安江农校每年还承担着2000多名农民科技骨干的培训任务,有200余名农学专业高职学生在此学习和专业实习。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继续承担有袁隆平和国家杂交水稻中心的科研任务,18名科研人员继续在这里默默从事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每次袁隆平来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视察和指导工作时都对学校多年来的保护管理利用工作给予很高评价,现已形成创建、保护与利用并行的特色。
袁隆平的闪光,在世界范围也是有口皆碑的,这种辉煌在中国科学家中属于凤毛麟角!炎炎烈日下,站在袁隆平曾经站过的地方,我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一个巨大的地球在我眼前转动......,茫茫世界,群山环抱的这里实在是太不起眼,纽约、伦敦、东京......发达国家耀眼的先进技术并没有让杂交水稻的成果出现在他们那里,是什么样的神奇使得这样一个举世皆惊的成果诞生在这样的地方和这样一个人身上?这个问题的答案,随着我对安江农校的逐步深入了解而越来越清晰:在安江农校,袁隆平耐得住清贫和寂寞,几十年如一日地,脚踏实地思考和琢磨着他的科学问题,而他的这种优秀品质在他当时一起共事的一大批科研工作者身上都集中体现出来,他们是真正立在中国大地上的农业科学研究者!袁隆平先生的巨大成功,乃是安江农校几代师生共同奋斗的成果,是安江农校一以贯之的优良学风之华彩篇章。
站在安江农校边的沅江边上,天高云淡,绿水缓缓流淌,掠过沅水的风吹来,捎来稻田里散发的阵阵稻香,这是一种何等美丽的乡村风光!这片神奇的土地,可以使人暂时抛弃世事的纷扰,更可以让人追忆在这里奋斗过的一大批杰出人物的足迹,正如谢海琼老师所说,有关袁隆平的事情她都非常乐意去宣传,我还要加上一句,有关安江农校蕴含的平凡而伟大的科学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大力弘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4 1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