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rol is hopeless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ontrolhopeless I just wonder how things are put together and then what happens

博文

写在“原创性”后面

已有 4008 次阅读 2019-4-20 11:01 |个人分类:无为而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任人笑骂

科学已经不是牛顿的那个时代了,你所能做的“与众不同”的工作已经改变不了世界了,绝大多数的科学分支,在那个“范式”库恩眼里,已经成熟为“normal science”,为解决问题提供工具,这意味着你的工作也就都是“routine job”,不再新奇 novelty。我的体会是选择那些具有挑战性的职业吧,它们绝对不会在高校里。中国需要若干个“波音公司”,很遗憾政治家的“眼光”导致多少年后,在波音自杀式堕落时,中国错过了取代它的最好机会。另一方面,中国的企业缺少胸怀,它们容纳不下“原创性”人才,从俺的经历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比如当俺试图在军工企业找到后半生的“广阔天地”时,那里的“董事长”说,你这个“纯理论博士”对我们没有用,这个当家人没有想到,若干年以后,俺“重新发现霍曼转移”并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再有,当俺试图“而今迈步从头越”时,国家实验室的人事们说,你头顶上没有帽子,不能做“高访”。。。。

历史告诉我们,人们在青年“叛逆”时期,原创性是最活跃的,遗憾的是这些“激情”在中国硬生生地被那个“飘荡着幽灵的天空”限制了、僵化了,没有被鼓励和发展,原因自明。

写有《如何得到博士学位》的Phillips 曾在其博士论文里提到土木和机械工程领域工作的水力学教授 Francis 1976 在其发表的文章里指出:在博士论文的语境中,原创性从未被定义过。这岂止是针对博士论文,在中文世界里,我们今天“体会”原汁原味的“原创性”更是必要的。

Francis 列举了许多可以确认博士论文可能被认为具有原创性的方法,下面俺直接贴上Phillips在其书中总结的15种方法——它包括了Francis的6种方法——来帮助我们如何判断原创性。以下来自豆瓣alma的“博士研究原创性的15个定义”一文:Phillips与Pugh 根据对于研究生、指导教授与评阅委员的访谈,指出博士研究原创性的九个定义:

1)进行没有人做过的经验研究。

2)进行没有人做过的综合研究。

3)重新诠释旧有的资料。

4)进行国外已经有人做过,但是国人还没有做过的研究。

5)将旧有的技术应用在新的领域。

6)为旧的议题找到新的证据。

7)使用跨学科或者不同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8)研究某学科中还没有人探讨的领域。

9)以新的方法来对知识进行补充 (引自Phillips & Pugh, 2000,How to get a PhD)。

另外,两位作者也同意如下Francis 的6个原创性定义:

10)研究中第一次发现了新的主要信息。

11)继续之前的原创工作。

12)开展了由导师设计的原创工作。

13)提供了一个原创性的技术、观察,否则会导致不原创但也过得去的研究。

14)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方法和阐释,由其他人执行研究。

15)显示出在检测别人想法方面的独创性。

这些定义提供了具体思路,来帮助我们判断研究工作是否具备原创性,如何“与众不同”。有意思的是Phillips 曾在其博士论文里也提到了其他人的研究结论:“具有创造力的人并不是天生具有原创性”。

孔夫子曾经说过“述而不作”,这并不意味着他的学说少有原创性,也不意味中国文化缺少“原创性”和为其发展提供的“文化环境”。中国的古代文人,以苏轼为代表,至少在他们的士人画里体现了天才的原创性,这可以从西人描述他们工作的用词看出来,比如“天工与清新”、“天赋匠心”,这里“清新”和“匠心”使用的英语就是“Originality”;见《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

对那个“舶来品”的“抱残守缺”压制了中国人自古就有的“原创性”。

为原创性要整理的材料太多,为避免过多地“泛滥”俺的“原创性”,就到此为止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69170-1174470.html

上一篇:原创性就是“与众不同”
下一篇:人生不过如此
收藏 IP: 106.39.150.*| 热度|

21 郑永军 曾杰 李剑超 武夷山 许培扬 杨正瓴 李毅伟 梁洪泽 魏焱明 张忆文 武伟伟 李天成 李楠 叶建军 刘立 鲁学星 姚伟 刘钢 梁发云 chenhuansheng liyou198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1: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