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hli5061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hli50613

博文

电与灯

已有 2696 次阅读 2012-9-20 22:35 |个人分类:生活全纪录|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钓鱼岛似乎并不是一个岛,它是中国,是中国的领土。而我们就生活在他的旁边,一种宏大的脉动同时联系着我们!
 
儿时喜欢听故事,故事的讲述着最多的是我的奶奶,一个没有文化的城镇妇女。他的身份与经历决定了故事的内容,由于回忆往事最为简便,于是通过故事我了解了一些发生在故乡的事。这里所记载的故事与电,灯,及其日本人相关。
在长江边上,沙市与宜昌之间百里洲的对岸有一个小镇,70年代前它仅有一条街,同时还有大概三到四条通向江堤的小巷。街大约有近两里长,在街的中部,曾经较长时期聳立着一根木质的电线杆。不是因为它高,而是因为周边的建筑太矮。如果要看古迹,它就是!
小镇不大但曾经很繁荣,它是周边数十平方公里农产品与生活物资的集散地,30年代初,在江边就修了一个打米厂,大约是1935年前后,米厂老板为了提高效率,便在江边又办了一个小型的发电厂(实际上就一发电房)。该厂发的电主要供米厂打米用,同时为左近小的可怜的码头提供照明电源。为了扩大影响,老板独出心裁地想了一个高招,在小镇义务装路灯!但为了节省,路灯只装了两盏。一盏在码头与打米厂中间,一盏便在前述所讲的小镇的中心,电线走在树上或墙上,而前面所提到的电线杆便是小镇内的唯一。
这盏灯亮了或许3-5年,究竟多长时间我不知道,时断时续是肯定的,因为亮的时候奶奶可以远远地借着微光纺线,而没灯时便不得不耗费金贵的洋油。41年日本人终于打到小镇,捣毁了小镇中唯一的工厂,杀了几个没有跑反的人,其中一个要饭的就是爬在电线杆旁的墙边毙命的。没电,电线杆于是就成为了小镇不可多得的路标(就像沙市曾经的“铁栏杆”)。提及此杆便意味着是小镇的中心。以至于我所听的很多故事发生的地点都被用电线杆加以标识。天长日久电杆上的电线,电灯,及其附属俄支架流失,于是小镇不仅没有电,没有电灯,电杆也成为了小镇一个奇怪的符号。
1957年大跃进,小镇也要兴办自己的工业,于是打米厂,面粉厂,轧花(棉花)厂等小型工业恢复并扩大了规模,并建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粮食仓库。为了驱动这些机器,电厂自然也需要恢复,也需要扩大,也需要发挥它更大的功能。大约在57年的11月,那根孤独地戳在那儿二十余年的木质的电线杆有了一大串新的伙伴,小镇有电了,从街头到街尾都装上了路灯。尽管大跃进后来被认为有很多的错误,但在街灯给小镇带来光明的那个黄昏,人们的欣喜不亚于一个难忘的节日。
因为日本人的入侵,小镇的电,灯,及其工业的发展哑然止步,并被整整推后了大约25年(仅仅是电灯)!而在这二十五年的远端(27-37年),联系着我国一个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88287-614863.html

上一篇:忙里偷闲
下一篇:雪花,那漫天飞舞着的
收藏 IP: 111.172.163.*| 热度|

1 赫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5: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