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保护河、湖水生生态系统必需的底线——“环境流量”有待法规保护

已有 3332 次阅读 2015-6-9 16:27 |个人分类:水利水资源|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注: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公众们对于“环境流量”仍比较陌生。然而,放眼世界,它却是监督各路河流水利工程堪称唯一的、可操作、最有力的制约。

       环境流量监控包括最小流量与自然流态的设定等。简言之,鱼儿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

       目前,中国在环境流量与鱼道建设方面均没有法规进行制约。环境流量仅水利部门出台了无法律约束力的导则,鱼道设计则连有约束力的规程都没有。

       西欧与美国的水利工程管理者,包括大坝所有者们,对环境流量(包括最小流量、生态流量等)可谓肃然起敬,或者敢怒而不敢违。  在美国、瑞士等国家,环境流量不能满足河流生态的要求,不管已建的、还是新建的水利工程都要面临整改或下马。美国有人曾发出“一条小鱼逼垮一座大坝”的感慨。

       环境流量对于中国似乎仍是一个奢侈品,但水生生态如果不进行适当的法规制约、制度制约,那么,“天上无鸟飞、河里无鱼游”将可能使不少流域的未来面临“寂静的春天”、“寂寞的流水”。

       包括翻译著作在内,国内已出版标题含有“环境流量”的著作至少4本。

附1:http://www.eeo.com.cn/2011/0623/204416.shtml

                                               四大家鱼鱼苗剧减97% 三峡模拟自然洪峰促产卵
                                                  2011-06-23 07:36 作者:田鹏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三峡集团连续6天增加下泄流量,这是为了模拟自然洪峰,向坝下的“四大家鱼” 释放产卵信号,解决其鱼苗发生量急剧减少的问题。
         6月16日,水利部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发出通知,要求三峡集团公司从即日起,连续6天增加下泄流量,每日日均出库流量在目前下泄流量的基础上再增加2000立方米每秒。此举是为了模拟自然洪峰,向坝下的“四大家鱼” 释放产卵信号,解决三峡坝下“四大家鱼”鱼苗发生量急剧减少的问题。

         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淡水养殖的主导品种,统称“四大家鱼”。其产量一直在我国淡水水产品总量中占据着首要地位。由于密集的航运、破坏性挖沙、沿江城市扩张,特别是长江三峡工程水库蓄水后,长江的鱼类资源持续衰退,“四大家鱼”资源量急剧减少。

         根据《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 2010》,“2009年5-7月,坝下监利江段‘四大家鱼’鱼苗径流量为0.42亿尾,比上年减少76.9%,是蓄水前(1997-2002年)平均值的1.7%,苗汛过程不明显。‘四大家鱼’鱼苗径流量继续保持较低水平。”

         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赵依民也表示,三峡大坝不仅使得“四大家鱼”的产卵场减少,也改变了坝下的水文、水利条件,造成“四大家鱼”鱼苗发生量减少了97%。

         此前,在今年4月,作为“四大家鱼原种亲本增殖放流”项目的一部分,向长江中放流了相当数量的“四大家鱼”亲鱼(具有繁殖能力的鱼)以增加长江及相关湖泊中已经骤减的亲鱼数量。但仅仅有放流亲鱼并不能改变“四大家鱼”急剧减少的趋势。因为亲鱼还需要一定的水文条件才会产卵,主要涉及水温、一定时期内的涨水过程、一定的水流流速等。

         例如,青鱼产卵需要的水文条件是:一是要在18至21摄氏度水温中繁殖;二是水动力条件得达标(流速每秒1米到3米,并形成泡漩水状态);三是涨水(洪峰)不少于5天,平均水流持续22天。

         长江科学院副院长陈进将鱼苗的减少归结为四大原因:第一,筑坝、水利工程是一个原因;第二,围湖造田,就是把江湖之间阻隔起来。“四大家鱼”是在长江里产卵,湖泊里长大,阻隔影响了其生长繁衍;第三,滥捕是一个原因;第四,水环境恶化。

         赵依民认为人工增殖放流和模拟洪峰还都是刚开始做的实验,将“四大家鱼”的种群水平恢复到三峡大坝蓄水以前的水平是不可能的。“ 三峡大坝拦在那里,长江的水文条件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变化,这跟‘四大家鱼’的生存需要不一致了。最主要的是下游的产卵场消失了,能稳定就已经不错了。客观上说,这是不可逆转的。人工采取措施只能减缓衰退趋势,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可能衰退的就很快,甚至很快就没了。”

         陈进也认为“四大家鱼”种群的回复难以实现。“(恢复)只是主观上的一个愿望,没有那么容易恢复,哪怕是20~30亿(鱼苗径流量)也没有那么容易。这是一个积重难返的事情。不是靠一次性措施就能解决,要渔业部门、水利部门、电力部门一起来努力才可能慢慢地恢复,沿岸的老百姓也要配合。”

         赵依民强调“水电大开发”对水生生物的破坏性影响。“现在的问题不光是三峡,干流上还规划了二三十座水电站。向家坝、溪洛渡明年都要开始截流发电,一个一个修上去,生态破坏会越来越厉害。可能最后就不是靠三峡的调度就能解决问题了。而且,我们现在提的只是‘四大家鱼’,长江大概有一百四五十的物种是特有物种,很多是生活在上游。水电站一修,好多鱼类就彻底没了。上游很多鱼类的生存断面本身就很窄,一个大坝就(把它们)消灭了。我们只是拿‘四大家鱼’举个例子。对水生生物来说,‘四大家鱼’还不是受威胁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物种“断子绝孙”了。

         陈进则表示,“长江上游,除了赤水河没开发,其他的支流都已经开发了。金沙江上游有些河流不开发,因为那里是河源区,也很难开发。保留赤水河,作秀的可能性更大一点。那里有一个茅台酒厂,不让建(水电站)。”

         “现在,都把矛头指向水利部门,水利部门是一个原因,渔业部门也是一个原因。实际上,农业部和长渔委管这个事情,是保护者,又是破坏者,每年有一个水产捕捞的数量,那也是他们的业绩啊。”陈进还说。

         根据《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 2010》,2009年,三峡库区、坝下、洞庭湖、鄱阳湖及河口区的渔业天然捕捞总产量为4.66万吨,比上年降低20.1%。长江河口区凤鲚汛期捕捞量为62.0吨,比上年下降72.8%,亲蟹和鳗苗汛期捕捞量为13.2吨和8.1吨,分别比上年增加20.4%和100.3%。

         对于长江水生生物的保护,赵依民持悲观态度。他认为,如果干流上的开发趋势不可阻挡,至少应该保留“完整的支流”,“但事实上是做不到的。长江的一级支流里,除了赤水河以外都修了(大坝)。在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找不到出路了。”

附1:http://www.kszyxx.net.cn/kexue/kexue-2/zutiweb/zu04/054.htm

                                                                 人类与生态系统共享水资源
                               ——Malin Falkenmark 教授(斯德哥尔摩国际水资源研究所)

                                                           翻译 郭乔羽博士 校核 许新宜教授
       30年来,环境保护者一直告诫水资源管理者必须要保护生态系统。但是这在付诸实施时究竟意味着什么?而什么又是必须加以保护的?
       因为发展——特别千年发展目标(MDGs)——不能停滞,对地表景观的改造仍将继续,以确保人类获得水、食物、纤维、木材、矿产和能源等,减少贫穷和饥饿。目前核心的问题是,要满足人类的需求,就必须改变和控制地表景观,包括林地开垦、排泄、钻井、管路布置等。由于自然过程也作用于地表景观,并且绝大多数与水相关。这些改变和控制常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生态后果。
       2000年3月海牙第二届世界水论坛之后,全球环境基金会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目前需要以生态系统方法为基础,以流域为单元整合陆地和水体,但是需要弄清楚究竟应该怎样理解这个问题。
                                                                        全球水伙伴试图弄清应怎样做
       全球水伙伴(GWP)开展了一项为期四年的研究,旨在回答这些问题。GWP认为水资源综合管理(IWRM)是“一个促进水、土地和相关资源对等发展和管理的过程,其目的是在不损害重要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情况下,使经济和社会效益合理地最大化。”
       换句话说,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目的是公平地处理生活用水和为维持未来功能而保存的水资源之间的关系。该研究的相关内容刊登在TEC报告的第9期上(“水资源管理与生态系统:改变生活方式”),该刊物将在2003年年末发行。文章阐明了利用生态系统方法分析人类活动的基础上,怎样在水资源综合管理中整合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并为以流域为单元整合陆地和水体提供了概念支持。
                                                                               两个不完全相容的要求
       总的来说,要满足人类的需求,特别是要达到千年发展目标,而同时要保存生态系统,这两个目标是不完全相容的,需要进行权衡和折衷。由于水在流域内顺流而下的过程中将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系统联系在一起,这一矛盾在流域内很容易地表现出来。急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和谐”,通过水资源综合管理,使人类需求和生态系统之间相协调。
       流域可以被认为是由人类活动和特定生态系统两个方面的、相互影响的嵌合体组成的,而两者由循环的水体联系在一起。特定生态系统由陆生生态系统(包括径流产生过程)和水生生态系统(自上游而下的水体形成了栖息地)整合而成。由于水体能够反映上游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因此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遭到了最为严重的破坏。
                                                                                        改变生活方式
       鉴于人口的持续增长、全球化的进程以及千年发展目标等,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在生态群落中存在着不停运转的强大驱动力,而每一种驱动力都直接作用于生命支持系统。因而,急待解决的问题并不是使发展停滞,而是学会改变生活方式,并弄清楚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最近,对地中海流域的一项长期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之间会表现出谐振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关键是要保护环境的可持续性,也就是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中关键的环境过程,防止环境功能丧失而不能满足未来世代的合理需求。
       有两种人类活动需要特别予以考虑:
      1、伴随人类活动而产生的废物。污染物常常会污染水质、导致水质的恶化,而水质又是水生生态系统的基本决定因素。因而污染物的排放必须控制在最小程度,同时要保证河流中的流量足够稀释污染物,这对于有漫长旱季的地区尤为重要。
      2、作物生产过程中的水分消耗,是选择旱作还是灌溉。全球水伙伴将蒸发的符号定义为绿色端点。无论是旱作还是灌溉,都有大量的水被取用,而这些水原本正是形成下游径流的部分,下游也不能对这部分水进行利用。
       应该保护什么?
       从生态的观点来看,流域是生命支持系统,必须加以保护而使其不至于崩溃。它所提供的重要生态服务是人类福利依托的基石,例如作物生产、作物授粉、促进地下水交换、脱氮、氧气的生产、碳的固定和鱼类的生产。
       全球水伙伴的研究结论指出,保护生态系统有两方面的理解:
       1、从社会或生态多样性的角度,保护具有特殊乡土价值的生物景观部分,例如特殊的湿地、森林、河流体系、湖泊等等。从这个角度讲,人类是干扰因素,而保护生态系统就是通过保护生态系统中核心的水体决定因素来保存关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如水生生态系统的河川径流、流量的季节性、水位、河流水质等)。
       2、将流域作为提供必需生态服务的生态系统加以保护。这是在千年生态系统评价项目中采用的方法。在这种观念中,将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其基本问题是保护闭合生命支持系统的恢复力,也就是保持其长期的生产能力和所包含的关键生态服务。其中的关键过程是必需确保系统有足够的恢复力以应对不可避免的突发事件,包括火灾、极度干旱、污染事件等。所遗留的难点是应该采取什么样准确的行动,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结论
       研究表明,水资源综合管理对于解决如何保护生态系统的问题是有效的。但需要两方面的支持,一方面管理机构可以在人类利益与生态系统保护中做出有意识的选择,另一方面,各方利益涉及者可以参与管理过程,以确保合理的决策更容易被社会所接受。最终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将理想和现实分离开,而不让发展停滞。
       必须确定河流应有的最小流量和最差水质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讲,河流应有的最小流量就是保护水生生态系统必需的底线——“环境流量”,即洪水流量模拟情景和最小流量。
       实施的保障在于消除水问题专家对生物群落问题的认识隔阂,这需要更积极地促进沟通。应鼓励更明确地使用“生态系统”一词,目前的使用趋于含糊,使得水问题专家难以把握。而这一问题基本的含义是,水对于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相互影响的生物体而言至关重要。(2003年11月27日《中国水情分析研究报告》水规总院水利规划与战略研究中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896727.html

上一篇:《A Beautiful Mind》堪称信史!—好莱坞的《美丽心灵》信不得!
下一篇:介绍2015联合国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水与可持续发展)及以往报告
收藏 IP: 112.80.92.*| 热度|

1 陈楷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