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某些国际学术期刊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影响因子的? 精选

已有 21457 次阅读 2011-12-30 07:07 |个人分类:科学计量学研究|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国际期刊, 影响因子

某些国际学术期刊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影响因子的?

武夷山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在全世界都发生着。2008年第2期的Journal of Documentation(文献学杂志)发表了Jan ReedijkHenk F. Moed(博主注:后一位作者是著名科学计量学家)的文章,Is the impact of journal impact factors decreasing?(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力在下降吗?),文章谈到了国际学术期刊操纵影响因子的“战略”行为。

首先,“强迫就范”(博主:这是我个人的概括表达,不是原作者的。以下每一段开头带引号的话都是我的概括)。编辑(甚至是评审人)激励(或迫使)作者引用其刊物。(博主注:本人投稿的一个国际刊物的编辑部,在反馈评审意见的邮件中加了一句话:“我们希望所有来稿引用本刊的参考文献不少于3篇”。这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其次,“灵鸟先飞”。将估计会走红的文章发表在年初的期刊上,甚至同时在刊物网站上宣称这些文章属于“热点文章”(hot items),这样,它们将有接近两年的时间可被引。

在化学领域开展的实证研究表明,年初发表的文章确实比年末发表的文章的平均被引次数要高。

第三种做法,“易引则发”。编辑部接受和允许发表一些形式多样的来稿(炒概念、叙述、微评论、视角、商榷、观点、语气刺激的社评,等等),事实上,编辑部往往主动约这样的稿。编制SCI的汤森路透公司传统上不认为这样的稿件是可引用的,因为它们不属于正二八经的论文,而事实上它们在短期内可获得很多引用。另外,编辑部也尽量把这样的稿子在年初发表。

第四种做法,“不热不欢迎”。编辑部可以接受虽然写得不错、但不属于热点的文章,不过,这类非热点文章不会发得太多。

第五种做法,“舍我其谁”。期刊社在每年最后几个月写“社评”,引用本年度本刊发表过的“顶级”佳文,但不引用其他刊物的任何文献。

博主:请注意,以上做法还无法说是“学术不端”,它们处于是非难判的灰色地带。本来,影响因子指标的设计,是为了促进期刊社努力吸引优秀来稿,因为从统计上说,优秀稿件的被引用次数会较高。现在,某些期刊社采用种种手法来“提高”影响因子,影响因子这个指标就异化了。

在中国,异化程度更厉害。个别期刊社或期刊编辑部相互之间建立引用同盟,你大量引我的,我大量引你的,这就肯定属于不端行为了。我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项目组只要掌握了确凿数据,就会毫不留情地把搞引用同盟的期刊驱逐出“统计源期刊”行列。有时,我们虽然获得一些举报,但无法断定被举报刊物是否肯定建立了同盟,不敢滥杀(可能的)无辜。我们希望,举报者尽量拿出证据,而不只是提供疑点。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523501.html

上一篇:陆欣义父亲的悼词(代发)
下一篇:一位未来学家谈数据
收藏 IP: 219.142.142.*| 热度|

75 许培扬 吴飞鹏 吕喆 王晓峰 彭思龙 王涛 李泳 朱志敏 钟炳 牛文鑫 王宇 吴吉良 季斌 赵美娣 李永丹 唐常杰 何学锋 任胜利 王守业 张天翼 张玉秀 许海云 翟自洋 俞立平 谢鑫 郭向云 赵星 郭文姣 李世辉 马磊 陈湘明 刘广明 刘用生 杨正瓴 许洪光 高建国 陈洪文 刘玉仙 王德华 王启云 甘春梅 于彦伟 吕新华 徐耀 陈小斌 王修慧 褚昭明 吴锦宇 曾杰 刘得水 刘欢 占礼葵 周涛 张芳 化柏林 闫钟峰 杨晓虹 李万春 王桂颖 曾新林 赵凤光 陈凯华 吴兴华 周春雷 何金华 wgq3867 neilchau zhouguanghui crossludo cas409 niubizationl xchen fumingxu songshu123 shiyezhip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1 0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