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没有分类,就无法认识世界 精选

已有 5996 次阅读 2024-4-12 08:15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abec4ea97d1f31db2d1f8a9000c4ee80_71d-JDYQ6SL._SL1500_.jpg

没有分类,就无法认识世界

■武夷山

(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24年4月12日)

   世界混沌未分时,万物混一。自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开始后,世界就分化了。人类在认识世界时,也必然要对认识对象进行分类。1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推出的新书Categories We Live By:How We Classify Everyone and Everything(本文作者译为“不可须臾摆脱的分类范畴:我们如何给人和物分类”)就是专门讨论分类的。

   本书作者Gregory L.Murphy(格雷戈里·L.墨菲)是认知心理学家、美国纽约大学荣休教授。他长期研究概念和范畴。他说:“概念和范畴是将我们的精神世界归拢在一起的‘胶黏剂’。”

   在本书中,他认真考察了人类用以管控应对多样性的各种分类范畴,从官僚机构的分类到语言的细枝末节,揭示了这些类别是如何强加到人的身上,以及这样的强行划类如何影响着个体。

   人自打出生起,甚至出生之前,就被分类了。人生的每一步都渗透着分类:学校分班级,工作分工种,医院分科室,就连墓地也是分区管理的。尽管生活中充满多样性和个体特殊性,但人类仍是通过分类来寻求模式、组织和控制。墨菲说:“我们付出很大努力来弄清某人是什么类型的人,某事属于什么行为,某物件到底是什么,并让别人信服我们的判断。”

   他还说,人们经常错误地认为,一旦确定了类别就万事大吉了,如某人是及格的或不及格的、这件事是对的那件事是错的、这个物件必须用木头做等。但是,类别的划分经常是比较随意的,也是不完备的。每一分类类别都是某种程度的简化,它必然抛掉围绕相关事物的某些信息。因存在不同的分类方式,它们可能是相互矛盾的,所以有时我们不得不就分类类别作出原则性的规定。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性的内容,包括专家是如何创造类别范畴的、语言是如何勉为其难地把握分类的、各种规则是如何利用分类的。

   第二部分提供了若干典型事例,其中有些例子是普通平凡的分类,如泊车规制、花生酱和杏仁奶的分类,有些是很要紧的分类,如药品分类、种族的区分和死亡类别。无论是不是要紧的分类,常常需要法律才能解决问题。例如,含有多少花生才能算是花生酱、符合什么样的医学标准才能宣告某人死亡等。

   墨菲通过这些生动的例子告诉人们,分类需求是如何渗透至一切事物的。最后,作者分析了面对分类的分歧该如何处理,以及我们如何使分类更加有利于社会发展。

   在一次采访中墨菲介绍说,他是从读研第一年起对范畴心理学发生兴趣的。他认识到,关于人们如何学习掌握分类的传统研究方法已经过时了,必须提出新问题、开发新方法。但是,该领域在验证各种分类理论时,越来越依赖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这就意味着普通人读不懂这个领域的文献,也无法从相关研究发现中获益。

   于是,他写了这本书,介绍过去半个世纪以来范畴研究的进展。相关成果并非都来自心理学,也有些来自哲学、语言学(尤其是语义学)和人类学。

   墨菲说,早年他曾以为,科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悬而未决的分类问题。其实,科学分类与日常事物分类存在同样的问题,诸如界限不好划分、容易出错等。

   比如,天文学家曾经将冥王星划分为行星,现在已把它排除出行星行列了;在生物学界,科学家对如何确定一个物种也缺乏一致意见。

   总之,分类的问题不在于其对象属于科学领域还是人类社会领域,而在于世界就是非常复杂的、难以分类的。

   世界不会免费送给我们一套分类方式,我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进行分类。这里有无穷的挑战、无尽的趣味。

《中国科学报》 (2024-04-12 第3版 读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429280.html

上一篇:英诗汉译:赞美诗(新版)
下一篇:[转载]日本文部科学省确定2024年度“战略性创造研究推进事业”的战略目标
收藏 IP: 1.202.112.*| 热度|

31 郑永军 孙颉 尤明庆 王涛 冯兆东 黄河宁 张学文 刘进平 王从彦 罗虎 曾杰 史晓雷 王帅 许培扬 贾川 彭真明 王安良 张忆文 武瑞文 夏向阳 朱朝东 周忠浩 孙南屏 杨正瓴 姚小鸥 徐芳 钟炳 汪强 崔锦华 陆仲绩 赵一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1: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