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vg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fvg9

博文

游记·黄鹤楼—哪见长江天际流

已有 3169 次阅读 2015-11-2 11:05 |个人分类:游记|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style, 长江, 黄鹤楼, file

友人北下黄鹤楼,乌蒙十月到江州。

楼帆灰影夕阳尽,哪见长江天际流[1]

一、风水不好

学院同事XL北下武汉开学术会,1开出了去梁子湖吃螃蟹、游东湖的游玩项目,都被XL支吾错开而婉转提出去黄鹤楼。1想想也是,自古武汉的标志物就是黄鹤楼,返京后无一张楼照,怎算到了武汉?1撇下梁子湖和东湖,带XL上了黄鹤楼。

离开酒店已经下午4点多, 1、XL一行4人上了出租车,怕堵车逢上景点关门,大家只好让司机绕着三环、进入黄鹤楼的旁道靠站。

黄鹤楼处于武昌闹市区,靠近首义公园,坐落在南岸蛇山上,北岸是龟山,上面立了武汉市电视台塔楼,好似神龟长了条现代尾巴。

1觉得公园的门楼特像台北故宫的门楼,门楼后矗立几栋高耸的住宅。1在台北游故宫时,陪同的台湾老师说:这几栋楼破坏了故宫的景观和风水,为此事还闹得沸沸扬扬,盖楼的有背景。黄鹤楼园门口的牌楼全景几乎是台北故宫的复制品。

照片1:煞风景的门口牌楼

二、复件比原件贵

1上了几座石阶来到售票处,门票80元一张。1忖(cǔn)思:北京很早大部分公园都不收门票了,除了故宫门票贵点,世界文化遗产的皇家颐和园和皇家祭天祈谷的天坛公园分别是60元和15元(旺季35元)。初始的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 宋之后屡毁屡建,清同治7年(1868)重建16年后(光绪10年)又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1年开工1985年落成的复古建筑。一个复件的门票竟然比世界文化遗产的原件门票要贵,这是啥意思?

进门后,随便看看听听,可知本地游客稀少,大部分是外地游客。1对XL说:这么贵的门票,武汉市的市民只能到广场跳舞了。

三、何处泊来白云阁?

穿过许多石头门牌坊,来到一处楼,以为是黄鹤楼。一看底层卖字画,二楼卖茶叶和假古董,才知此处非黄鹤楼,出门一看原来是“白云阁”。

当年崔颢赋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白云阁是没有的,看来这白云阁连赝品都够不上。搞这么多商业性仿古建筑是啥意思?崔颢的“白云千载空悠悠”在哪儿啊?

照片2:石牌坊和白云阁

 四、收费撞钟—撞好运?

总算到了黄鹤楼。楼前有一处钟亭,一口大钟挂在那,名曰撞好运。只听说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中有“黄鹤楼中吹玉笛”,没听说过其他古人诗曰: “黄鹤楼前听钟声”。

那可不是想撞就撞的,撞一下要付35元。1、XL一行4人从到此处与离开此处,2个小时没听到有人撞钟。这个赚钱的钟造得很大,想必设计者以为本利定能双收。这有啥意思?

照片3:大挂钟



 

 

五、瞰川亭瞰啥子?

楼附近有座“瞰川亭”。“川”指河流和平原,但从瞰川亭向四周看去,满眼全是死气沉沉的高大灰楼,真有点“活墓碑”的气派,不知何处去寻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照片4:瞰川亭前瞰灰楼

 

 

六、哪见长江天际流?

上得黄鹤楼,爬上5层,上上下下都是人,挤着空子看远景。

XL问:这就是传说中的长江大桥?

1:现在你看到的不是传说,是实物。

太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现在看来完全像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意境,墓碑式的灰楼处处高高矗立,长江景色被一处处楼群截成了碎片,没有“流”的感觉。站在假造的楼上看着这样的灰景,有啥意思?

照片5:哪见长江天际流

 

1想到8月份去过的罗田县薄刀锋和天堂寨,这个黄鹤楼实在没意思。

2015-11.2 


[1]和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先世因故被流放西域,五岁随父迁居绵州今四川绵阳彰明县青莲乡人,自号青莲居士。幼年博览群书,20岁始于蜀中漫游。42岁被唐玄宗召见,命为供奉翰林。58岁问罪狱中。61岁随李光弼征讨史朝义,行至金陵因病折回,次年病故于族叔李阳冰家中。杜甫称其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著有《李太白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6608-932769.html

上一篇:上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历史价值(二)李嘉图陷阱
下一篇:上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历史价值(三)跳出陷阱
收藏 IP: 27.18.16.*| 热度|

2 史晓雷 侯成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9: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