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vg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fvg9

博文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历史价值(二)李嘉图陷阱

已有 5088 次阅读 2015-11-2 08:13 |个人分类:读书-科研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国, style, file

提价增速予农家,忽又突降故道斜。

云遮雾罩日和月,哪天庆赏丰收花[1]

 

上文所说1979-81年期间国家拿出财政支出的近40%,用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城市职工工资,就农民来说,1980-85年年均纯收入增加13.6%。但很快这个格局就被改变了:

1985-92年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34.7,比1978-84年减少了11.38.9,同期农民人均负担年均增长(%)3.97.9,同期负担弹性(负担年递增/人均纯收入年递增)1.7;同期集市农资交易比1980-84年减少128个百分点,农民固定生产资料投资递减(%)17.116.1;以粮棉油年均单产计算的土地生产率197884年为8.3%1985-92则递减(%)1.82.0。同期的农民人均生产开支递减(%)29.727.7,人均消费支出递减(%)9.17.1

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在农产品收购价格与工业品下乡价格这个交易条件上,工业品下乡价格增长率逐渐超过了农产品收购价的增长率,是直接原因。197892年期间,农产品价格年均递增(%)7.4142.5、—0.4,工业品价格年均则递增(%)并最终超过农产品价格的上涨:1.311.57.42.0

为什么农产品提价的速度递减,工业品价格上涨速度最终会超过农产品价格增速?因为支撑农产品提价的财政补贴等造成了财政收不抵支。国家财政支持农产品提价和提高城市职工工资,于1979-82年形成了购销倒挂补贴,对支农生资销售和进口农产品进行了补贴(年均递增35%),导致同期中央地方两级财政收入年均递减3%78年财政还有盈余,7980年开始则出现赤字170127.5亿元。

大量资金转向农业农村和农民和出现财政赤字,也导致了1978-81年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国内基建投资、农业基建投资、重工业基建投资、能源和交通投资分别下降(%)4.017.018.210.96.216.0.

为什么农产品提价,就会导致财政收不抵支、工业建设资金不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有工业企业出现了滥发奖金、工资增长率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的现象。197881年全部职工平均工资和国企职工平均工资分别年均增长(%)7.98.0,而企业全员和国企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仅提高(%)1.92.1

有什么现成的理论或模型能够解释中国这种农产品提价,工业增长就下降的的现象?

就近的说,有1927年苏联费尔德曼的投资消费两部门模型(这个模型变形后接近40年代的英国哈罗德模型)、日本人宇泽的新古典模型、以及利用规模报酬不变和欧拉定理的萨缪尔森两部门模型、希克斯的固定系数的两部门模型(H·琼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导引》)。这些模型不适合分析中国现实问题有几个原因:

1、以边际概念和完全竞争为基础的新古典模型,最适合分析具有连续函数性质的对象,尤其适合课堂教学的处理;完全竞争在现实中也是不存在的。

2、这些新古典模型以技术不变为前提,把工农两部门的关系简化为投资和消费两部分,把两部门的诸多性质相异不能替代的要素的价格关系简化为利润和工资的关系,根本不涉及农民收入和两部门的产品价格关系。

3、这些模型都假定两部门以实现均衡增长为目标。即使是苏联人费尔德曼的两部门模型也是假定在他规定的严苛条件下,随时间趋于无穷大,消费增长率和产量全面增长率会分别会趋于等于投资增长率、和总投资增长率。

4、新古典的两部门模型遭到英国剑桥学派的反对,其中很重要的一条理由是,他们根本否认能够找到一种要素的边际产量(产量是由n个要素共同作用的,边际产量则是假定其他要素不变对一种要素求偏导的结果)

远点说,则有18世纪重农学派魁奈的“经济表”(《魁奈经济著作选集》)19世纪李嘉图的工农两部门模型(《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及《通信集》)、和马克思的两大部类模型(《资本论》第二卷)。魁奈的模型不涉及产品价格和两部门增长速度的关系,不适合解释上述中国问题。马克思关于生产资料部类的增速快于消费资料部类增速的理论,虽然都被列宁和斯大林特别强调,尤其是斯大林在实行“社会主义原始积累”政策和1952年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都肯定这一理论,后来中国人也经常用这个理论来为工农两部门不平衡增长作理论依据;但从马克思强调两部类应当在数量上实现物质补偿,在价值上实现等价交换这两个“相等”关系上看,这个模型也具有均衡发展的性质,且马克思的模型略去了两部门的产品价格因素,故用其解释上述中国问题也困难不少。

剩下的只有李嘉图模型,这是上述诸模型中唯一没公式化的理论模型。1815年英国颁布旨在免受低廉谷物进口损害地主阶级的利益的“谷物法”(Cow Laws),结果导致谷物价格上涨、工人工资上涨和工业资本利润下降。李嘉图等人强烈要求废除“谷物法”,包括李在内的一些激进的议员和学者甚至要求废除土地私有制,经过斗争,1846年“谷物法”被废除。该模型是说,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阶段,农产品价格上涨会引起工业部门的工资成本上涨和利润下降,损害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要求降低农产品价格,工农业两部门实行不等价交换。一旦两部门处于李嘉图模型,也称为掉入“李嘉图陷阱”。“李嘉图陷阱”有两个特征: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高价导致的工业部门利润下降,是法律或政府干预的结果;一旦政府或法律放松约束,自由竞争下的工业部门对农业部门便具有竞争优势。

上述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中国农民,因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农产品提价而增收和土地生产率增长的状态,实际上到了1985-92年期间退回到了传统经济发展战略和普氏的“原始积累”的轨道,新的经济发展战略下的产业结构竟然与传统战略的结构有逻辑上的高度一致性。

“李嘉图陷阱”可有条件地用于理解上述中国问题:

1、农产品价格上涨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提高了工业原料和工人工资成本,导致了工业劳动生产率下降。停止农产品价格上升,工业品价格就上升,并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土地生产率和农民收入下降。

2、“李嘉图陷阱”中的政府放松法律约束,用在中国就是:面对用财政补贴支撑购销倒挂的农产品价格、农业生资销售价格和农产品进口的压力,以及面对城市职工工资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巨大压力,宏观决策层面简单地停止了继续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政策,而对工业企业的效率的下降只有口头的“警告”。宏观决策层面的决定说: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不能再主要靠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农民收入提高和农业基本建设资金应主要靠劳动积累,且这也适用于矿山、交通运输建设;职工平均收入增速不能高于劳动生产率增速,要停止滥发奖金津贴的现象;工业品不能因原材料价格上涨而推动销价上涨,投入品价格上涨要在企业内部消耗掉(胡耀邦“12大”政治报告,198286国务院物价管理规定)。决策所说的各业建设资金要靠“劳动积累”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且劳动积累转化为现金在很多方面具有不确定性甚至不可能,此外,其他“警告”也无可行的措施来保证。

3、所谓有条件的理解是指:英国是个人口小国,用工业积累的资金、税收和国际粮食市场的自由贸易进口粮食,可以解决工业发展和全部人口所需要的粮食。而中国是有着10多亿人口的大国,全国的粮食依赖国际市场进口不仅政治风险很大,经济上也根本不现实。

如何跳出“李嘉图陷阱”呢?

2015-11-01-02 


[1]和张泌《寄人》韵: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xiá)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张泌-公元876年前后,字子澄,唐代淮南今江苏江都人。官至中书舍人。有诗19首收于《全唐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6608-932695.html

上一篇:高斯的“圈子”
下一篇:游记·黄鹤楼—哪见长江天际流
收藏 IP: 119.98.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08: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