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罗哲文先生走了 精选

已有 5476 次阅读 2012-5-15 21:33 |个人分类:消防时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消防, 古建筑保护, 罗哲文

罗哲文先生走了

 

刚刚看到新闻,罗哲文先生走了,享年88岁。作为最后一名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罗先生在世时指导了不少古建筑保护工作,让我这位消防工作者也能够知道并记住先生的大名,可见中国人口虽然多,可是真正的专家并不多,能够出身名门并持敬修业的老专家更不多。大家都称呼专家为砖家,只因为没有见过真正的专家是啥样子,怪谁呢?怪砖家水平不够,还是怪自己见识太少?

 我对先生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关于修复古建筑,算不算真的古建筑的问题。如果在古建筑修复过程中,保留了原有的“形制、结构、材料、工艺技术”,那么即使是新建筑,也可以算古建筑。我当时很惊讶,可以这么等价么?后来见识多了,了解了东方建筑的材质特征,不得不承认,如果按照原物长存的观念,中国是没有什么古建筑的,因为东方建筑以木材为主,木材是难以不朽的,无论是传说中的鹿台,章华台,还是唐代扬州的迷楼,明清故宫的景福宫,不都是毁于大火么?与燃料共存,消防风险长存,所以以新换旧是自然的选择。形制、结构和材料都好说,就是工艺技术比较困难,古代建筑充满了奇技淫巧,却没有手册保存,教我们恢复鹿台的制造技术,何其难也?倒是放火技术,从古到今没有很大的改变。“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按理说来,古代建筑应该是最重视消防的,实际并非如此,所以岳阳楼早已焚毁数次,故宫三大殿也不是本来的设计了。梁思成认为,古人缺乏不朽的观念,所以古建筑难以保留。我想,何止古建筑啊?各种制度也是得过且过(钱穆的说法,不是原文),一遇改革,就遇阻力,只因为眼前的需要而放弃长远的好处,说起来还少么?美国木材多,使用木材很便宜,可是最近200年的政府建筑都是强调不朽的,所以古罗马的柱子比比皆是,随便一栋建筑保存500年没有问题。至于制度,一直在改变,却是按照先人制定的程序进行,更反应当时的民意。不是说资本主义更重视眼前利益么?还是文化特色导致鼠目寸光?我也不懂东西文化的差别,只知道一点古建保护的常识,东方的观念对西方的观念有很大的差距(当然是在文物保护上,别乱引申)。 

先生最足以自豪的出身,就是当年他是考入中国营造学社的。按照当前的标准,营造学社是私人的,没有通过教育部批准,是标准的民科组织。可是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名声?主持者名气大,这是一方面,营造学社从事的文化事业影响大,这是另一方面。可是,我们也应当看到,营造学社是私人的团体,是以人为本的自发选择。那些功成名就的专家并不是为了名利而走到一起来的,那些官场老爷们也没有因为营造学社的私人团体身份而加以刁难,后者是阻碍国内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人并没有察觉而已。从男科大被收编,就可以看出教育部的神通广大。既然神通广大,为什么培养不了人才呢?因为政府机构的效率低下,而且容易被利益集团所利用。中国标准建设最反映这一点。中国科学社,最早是成立于美国留学生中间,与营造学社一样是私人团体,小圈子运作,靠的是个人的参与和志愿。解放后,因为不合政府管理,被解散,80年代又重新开办,这时已经是政府衙门结构了,缺乏专家和领导。专家算个啥?还不是被领导的对象?所以专家的积极性没有了,衙门也就稳定了,标准也就四平八稳了。中国制造难以走出国门,一旦出了国门就得依靠国外标准,只因为我们的标准建设过程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是长官意志的结果。我们看不出,只因为没有比较,看不到其他国家的过程,得其形而忘其意,这是制度性的问题,难以从某一方面深入讨论。 

有道是,故人已乘黄鹤去,神州难觅古建筑;形似神似看工艺,木建保护靠消防。

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2992-571352.html

上一篇:悼火场中的女孩 -- 青岛4.21火灾观后感
下一篇:好瓜还需有人夸 -- 另眼看美国小学生科学竞赛
收藏 IP: 68.33.168.*| 热度|

26 武夷山 边一 刘全慧 鲍博 曹聪 张鑫 吴锦宇 许培扬 戴世强 赵凤光 王军强 赵明 刘广明 刘钢 徐耀 张伟 张学文 唐常杰 张士伟 宋泽阳 苏德辰 hangzhou crossludo liangqiang haoye luxiaobing12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1: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