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瓜还需有人夸 -- 另眼看美国小学生科学竞赛
上周末,我有幸旁观了一次美国县级的小学科学竞赛( 22nd Annual “Kids for Science” STEM Fair),颇有一些收获,这里拿来分享一二。
该竞赛在当地最好的高中进行,上午是封闭评审时间,下午是公开交流并颁奖的时间,提前一天提交竞赛内容(以公告板形式刊登,人人都一样从文具店买的。每个人都发一件圆领衫,以消除着装对评委的干扰。人靠衣装,对竞赛有害。)。分成三个年级(4/5/6)。俺家麻花4/5年级时都没有被选上(本来是家庭作业,一所小学一个年级选派一人),今年颇为意外地被老师推荐了。不过,等她把自己的内容往选台(餐桌)上一布置,就傻眼了。大部分同学准备的公示材料内容不说,形式上都很精美,大多是彩色打印,比俺家麻花的材料形式上要好很多。俺家麻团(我)不在家,麻婶忙着卖豆腐,所以,麻花的材料都是自己准备的,字体过小(没有及时调整),黑白打印(看不清照片),缺乏花边(比较单调),手工绘图,并花体注解,看上去挺寒碜的,只能说明从未见识过专业的演示材料。事实上评委也是这么认为的,当同年级的鼓励奖在讲台上站了一大排,我们都以为她落选了。最后,她只拿到三等奖的最后一名,和鼓励奖差不多,仅仅是一个小奖牌而已。不过,令人惊讶的是,事后还有一个专项奖,分成生物科学,数理科学,航天科技,环境科学、化学技术等几类,俺家麻花被叫到名字了,环境科学专项奖,顿时开心极了。奖品是Discovery频道的5张DVD,聊胜于无。干嘛要设专项奖呢?以人为本,那些公司在本县赚了钱,当然需要反馈社会,就当打一次广告吧。不过,外来公司给教育带来的多样性,却是难以评估的,凭什么一定要按照评委的标准?多样化,让人耳目一新。
这里我想说的是,虽然小学科学竞赛的内容并不深入,但大家都是严格按照题目、假设、目的、程序、步骤,数据、图表、分析、结论、感谢等“公示论文八股” 的程序来进行,另外还有两份报告,一份是实验原始记录,让人相信你是作实验,而不是伪造实验;另一份是总结报告,这是口头表述的基础和纲要。所有这些,让人感到好奇,美国小学生就从事科研的培训了,八股研究在美国很流行。抛开内容而论,方向要对头,态度要端正,形式要正确,细节要认真,这是做科研的基本功。我国培养的大学生,有几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我国古代小学,强调“洒扫应对”的功夫,美国小学对科研的重视,就是传授这种“洒扫应对”的科研基本功啊。
至于那些题目,有一些大得吓死人,比如俺家麻花的“温室效应”,还有“Electricity”, ”Appleology “ (没有拼错), “Rust Formers”,“Moving Objects”,“Battle of the Metals”。一个非常深入偏门的题目,不是说明小学生的专业基础深,就是说明他父母的眼光太狭窄(只看到自己专业领域的一亩三分地),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点。能够在小学生的视野范围内思考,不是我们这些大学毕业生们所拥有的优势。当然,父母的帮助有时也很管用,比如一篇研究“Water quality of the Chesapeake Bay”,获得第一名,还是众望所归的。不过,小学生会测量大自然水体的质量么?没关系,只要他善于学习就行。
说起麻花的“温室效应”,其实验设计是成问题,把豆芽用塑料纸包起来,就说这是温室,至少难以令人信服。最大的问题是对照样本不够,只有两个平均数据,没有深入的数据处理,不能在数据上说服别人。不过,内容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没有长出杂草来,就是典型的用实验来验证假设的过程,至于假设是否正确,那是以后的事。科学竞赛,如同法庭辩论,只有一次机会,说服对方,就行了,不必保证样样正确。所以,这里很重视演说技巧,保持良好心态,大方处理哪怕是微小的成绩,这或许是更重要的成功学基本功。我想俺们麻花或许胜在表演上,而不是内容或形式上。都需要,不是吗?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豆腐总是麻婆好,好瓜还需王婆夸。
以前,麻花一天到晚地看日剧(漫画),学日语,我以为天生不是学理化的料,现在看来STEM(理工数学)对她还是有一点吸引力的,我干嘛不鼓励呢?“买彩色打印机去”,明年拿个更大的奖励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6: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