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日本暂时放心了 精选

已有 8744 次阅读 2011-3-13 00:04 |个人分类:逃生常识|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science

日本暂时放心了

 

      前两天刚看到超级月亮有可能引发地震的预报,紧接着就是日本的东海大地震,我看到新闻之后的第一个念头却是:日本人民期待已久的东海大地震不过如此,日本暂时可以放心了。

       自从1923年的关东地震以来,日本民族一直在等候一次滔天的地震、海啸和大火,名称早已确认就是东海大地震(Tokai Togai,我记不清了,日文发音),因为日本岛本来就是板块运动的产物,地震是家常便饭,人们早已熟悉了地震的症状和结果,因此处之泰然,安之若素。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震级不到8,却因为建筑的设计问题和震后的火灾问题,导致损失143000人,其中35000人死于避难广场发生的火旋风。目前东京的规划,就是关东大地震灾后重建产生的,一切都有避震和逃生的考虑在其中。由于日本民族时时具有这种忧患意识,因此《东京沉没》等作品的出现也就不奇怪了,樱花的流行更是再普通不过了。不了解日本的忧患意识,横向比较中日的应急管理,当然会发现巨大的差距,这是地理条件造成的,也是后天教育造成的差距。

       地震是地球内部压力不平衡得到释放的结果,虽然有大量的损失,却没有预期中的大火,因此可以暂时放心了。该来的,终于来了,该损失的,却没有都损失,值得庆幸。我之所以有上述的看法,是当年来自日本的消防同学传递给我的认识。日本的建筑规划和设计,处处考虑了避震和逃生的要素。比如日本城市公园特别多,分布比较均匀,就是出于避震减灾的考虑。美国建筑逃生,逃到大街上就算是安全了,日本一定要逃到公园里(或开阔地带)才算安全。比较两国的室内逃生速度,美国每秒1米,日本每秒1.3米,为什么个子小的日本人窜得更快呢?我想这是日常训练的结果。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现在统统都改行了,叫做应急管理专家)Lee Clarke曾经举了一个例子(日本人民二战中对燃烧弹攻击时的反应),来说明人们在灾难中恐慌非常少见,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任何种族的人们,第一次遇到陌生的危险,都有惊慌失措的可能。Clarke光从日本平民日常对待燃烧弹的描述中当然发现不了恐慌,因为这些攻击不是第一次。心理学家Quarantelli早已指出,处于绝望之中的人不会恐慌,因为他们了解自己的困境。如果人们对危险早已知己知彼,还会惊慌么?如果多次遇到相同的危险,那么人们表现的就是习得性的反应,而非自发性的反应了,而恐慌,就是一种自发性的反应。也就是说,有备无患,日本人民通过对东海大地震的预期和日常的训练,早已形成了对紧急情况发生的习得性反应,因此一切的反应都是规划中的,可以预料的,与国内人们的地震反应有本质性的不同。

        有人在报道中特别指出了,日本的老师是如何最后离开教室,离开之前是如何关灯熄火的。这里可以指出的是,日本的建筑防震标准高,第一次不倒,以后再倒塌的可能性很低,因此日本学生的标准逃生反应是钻桌子,这是基于对建筑安全充分信任的结果。我国没有普及这方面的教育,建筑也不能让人放心,因此不论是什么样的反应,都是合理的。范美忠的逃生反应是自然的,本能的,却不是正确的,值得推荐的,我也不知为何人们故意把工程(质量)问题和经济(赔偿)问题,转化为道德(问责)问题。因为都是道德问题,所以国内建筑质量提高缓慢。因为灾难中死亡太多了,所以赔偿标准提高缓慢。因为赔偿标准提高缓慢,所以建筑标准提高缓慢。所以建筑标准提高缓慢,所以伤亡大。如此形成的恶性循环,是缺乏逃生常识造成的,也有道德标准过高的贡献。道德,是以集体为本;科学,是以人为本。

        美国卡特里娜灾难发生之前,应急管理专家们最担心的是逃生动员有效性不足的问题。等灾难发生之后,事实是最好的老师,以后的几次灾难,特别是2008年夏的德州飓风逃生动员,效果出奇地好,这是习得性的反应,是血淋淋的教训带来的结果。如何让没有经历过灾难的人相信政府的警报(如去年的溃坝事件),如何让经历过灾难的人避免惊弓之鸟式的恐慌性反应(如谣言造成的群体逃生现象),是一件值得心理学家们深入讨论的重大课题。国内应急管理方案(方)多,心理行动(法)研究少,多方而少法,再完美的方案也不能达到深入人心的果效,这可能是应急科普的最大的困境。对此,我也只有一点皮毛的认识。

       有道是,地动山摇诚可惧,常备不懈心不慌,灾后管理有应急,防震减灾靠规划。

钻桌子,需要对建筑质量有充分的信心才可以这样做。

开放的广场是逃生的最终目标

虽然着火点很多,仍然低于预期水平。关东大地震的影响还是有的。



解析日本大地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2992-421689.html

上一篇:也说仪器之研发
下一篇:上海大火再回首
收藏 IP: 139.78.66.*| 热度|

32 吕孝礼 吕喆 杨丹 李侠 张焱 徐索文 朱志敏 赵凤光 吕洪波 唐常杰 武京治 吴明火 李永丹 李学宽 黄晓磊 张檀琴 曹贺贺 李福洋 杨月琴 陈永金 彭雷 罗帆 吴小丁 郑永军 王娟 柏舟 梁建华 蒋继平 侯成亚 谢鑫 Majorite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