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持续性的时间尺度
武夷山
Futures杂志2010年第7期发表日本学者Itsuki C. Handoh和Toshitaka Hidaka的文章On the timescales of sustainability and futurability(论可持续性与未来可实现性之时间尺度),文中一个表格概括了其主要观点:
人类圈(Anthroposphere)的革命阶段 |
H(人口,单位:109人) |
F(个人的食物需求量,单位:每日1000千卡) |
Q(年度食物能量需求量,单位:365HF) |
τ(可持续性的时间尺度,单位:年) |
旧石器革命(n=0) |
0.0005 |
2-3 |
0.365-0.548 |
15.6-23.5M |
新石器/农业革命(n=1) |
0.004 |
3-4 |
4.38-5.84 |
1.47-1.96M |
工业革命(n=2) |
0.8 |
4-6 |
87-175 |
4890-9990 |
信息革命(n=3) |
6 |
10 |
2190-8000 |
107-391 |
表中, τ=B/P, B是生物圈的活体生物质总量,自古以来大致保持不变,P是生产率。如果用人类圈的能量需求Q来代替P,则τ相当于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寿数”。
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与信息革命三阶段与托夫勒的“三次浪潮”是对应的。
有意思的是,这三次革命阶段所对应的可持续性时间尺度,分别与三个地质年代的时间大致相当。农业革命时期的1.47-1.96百万年对应于第四纪的1.81百万年,工业革命时期的4890-9990年对应于全新世的11600年,信息革命时期的107-391年对应于Anthropocene(人类世?)的200年。
迄今,没有任何人种(Homo species)生存了有200万年以上,这与前农业革命的可持续时间尺度是对应的;已经消失的四大古文明从发源到衰亡都只有区区几千年时间,这与前工业革命(或后农业革命)的可持续时间尺度是一致的。这两位作者不是想预测:人类文明的寿数已经屈指可数,而只是想强调:人类圈的熵产物对生物圈的影响已经到了何种可怕的程度。技术革命的每一阶段都加速了生物圈的退化,改变了人与环境的互作用模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