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缪其浩先生《审稿心得》读后

已有 5150 次阅读 2010-9-25 08:29 |个人分类:学海泛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研, 图书情报学, 缪其浩

        缪其浩先生分享了《审稿心得》(http://www.miaoqihao.name/?p=1697&cpage=1#comment-1285),有感慨,也有收获。
       缪先生的五点体会为:决不去碰自己完全不懂的东西;那些到处可用的套话,尽量避免;通读文章时先判断作者对所论述的主题是不是真入了门(这其实是我国学术界的悲哀,没入门的也敢写“学术论文”);对付自己不太懂的内容, 必要时会要求编辑部请懂行的别人看;技术性错误容易发现。
        一方面,自己在写东西,经常被审稿;另一方面,种种原因,自己也审过一些稿。除此之外,其实也在观察与学习他人审稿。
        有何感慨?审稿不仅费事,还是艺术。在我不算长的学术生涯中,给审稿专家们添了不少麻烦,说来惭愧,我就是未入门,就急着写论文者之一,我的稿件算得上“学术论文”的太少,也是“悲哀”分子。我自己的审稿经历中,也遇到这样的情形。作者对所写的东西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形式貌似完美,内容纯属拼凑。至于自己不懂,不太懂的东西是越来越多,无可厚非。“经常有请来的专家对所讨论的问题其实并不懂,或者他/她曾经懂得,但现在知识已经过时,这也难怪会议组织者,专家专家其实只在自己领域里是专家。”,这是实在话。但作为“审稿专家”,敢于说自己不懂是难能可贵的。
        有何收获?通过阅读缪先生的心得,自己有所思考,从中受教育。缪先生所“审”的并非全是别人,其实也包含“审”我自己,我需要进一步自“审”。缪先生的为人与治学,是我敬佩的,也是值得我学习的。
        其实,读缪先生这篇文字,我还会很自然的联想起张厚生先生。因为张先生生前审过很多稿,甚至在他与病魔抗争期间也未停歇。我读过回忆张先生审稿的文字。黄建年博士说:“张师于拙文之过失详加指点、未来之动向亦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张师于拙文熟悉之深,了解之深,使我耸然惊异,此自非细读全文不能为之。张师为人之认真、学术之专注一至于此。然张师于世道人情亦精熟,答辩时只叙其大,交流时方道其详,使我心意柔柔,愿受其教益也。”王育红博士说:“我的硕士论文《近50年来中国古籍出版研究》,六万余字。先生从方方面面加以评价,令我信服,并说:这样的论文拆开来,在台湾的期刊上发表得更快一些。”。这样的好评,在我看来是自然而然的。张先生“对付自己不太懂的内容”,而我又可能知道的多些内容,他会认真倾听我的意见,并让我打印出该主题“代表性”文献阅读,之后才写审稿意见。这是张先生对我的一种“身教”。
       读缪其浩先生《审稿心得》,既有“言传”,又有“身教”,受益匪浅。由衷感谢缪其浩先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366616.html

上一篇:俺得了十朵“小红花”
下一篇:[转载]黄长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评审过程与建议
收藏 IP: .*| 热度|

5 武夷山 赵星 章成志 何学锋 化柏林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2: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