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晖: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rithwsun

博文

我对华德福教育的粗浅认识

已有 13243 次阅读 2010-3-3 15:23 |个人分类:大学建设|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华德福, 公立学校, 私立学校

我对华德福教育的粗浅认识

王永晖

(允许转载,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华德福机构和教育专家)

 

 

 

 

 

      教育的功能,大概可以分为两种,培育和选拔,这两种功能,具体的学校总是综合的兼具。不过,在我看来,传统的公立学校,更偏于人才选拔功能。

 

      比如我们这一代,所有人都是在公立学校长大的。我自己,虽然初中高中上的都是省重点中学里面的重点班级,但是,根据我个人的体会,这些重点,在培育人的作用上,并不是很大,我的意思是说,特别好的老师也并不多,特别好的深层课程也少。但因为重点校重点班把好学生都聚在一起了,形成“核聚变”效应,加速加质了选拔效应。

 

      公立学校,之所以在实际中,会自然而然地侧重于“选拔”功能,仔细想想现实和逻辑,也许是容易理解的。要发展培育功能,必须需要有非常优良的老师,老师的水准之间必须平均化,否则老师水平不均,自然会形成选拔机制,把优秀孩子选拔到这些优秀老师的班上,这是家长们的原动力,持久的原动力必然有制度化的那一天。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公立学校,重点班必然出现的原因。有了重点班,自然会出现其他的一系列重点,进一步加深这个选拔机制,直至发展出重点中学。

 

      公立学校的好老师太少了!其机制本身,很难保证住所有老师的水准平均,也许,可以保证住“一样差”,但很难保证住“一样好”。

 

 

 

      孩子,从去年开始,从单位幼儿园转入附近的华德福幼儿园,我们作为家长,也逐渐接触到华德福(Waldorf)的教育知识,我一直在尝试去理解华德福教育的原则和理念,不太容易能摸清头脑,。现在有一个小顿悟,因为意识到了,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它都必然要兼具“培育和选拔”这两大功能。从这个切入点上看,相比于公立学校,华德福教育是选取了另外一条路,即全力于发展“培育”的功能。

 

      这两大功能,在某些时候,实际上是有矛盾的。在这些矛盾面前,看来华德福学校是选择站在了“培育”一边。但是,华德福学校是不可能完全丧失“选拔”功能、“选拔”机制的,任何事物,缺阴少阳,肯定都是活不下来的。

 

       华德福学校的选拔机制,可能会存在于哪里?我没有接触过国外正规的华德福学校,也未看过相关文献,现在仅仅根据自己的感悟为出发点,进行理论推导加乌托邦式想象,也许,说不定就蒙对了未来中国华德福学校(或类似学校)的实际发展方向。

 

       华德福学校,一定要证明自己培养的人才是优秀的,才有可能立足于世,所以华德福学校,是不可能避开“选拔”功能的。但是,做法上,它应该是采取了有别于其他公立学校的措施。

 

       根据薛涌介绍的智商钟曲线学说,人的智商,是天生的,而且不分贫富,均匀的分布。不管这个理论的对错,但是,它很切合我在公立学校的经历感知:公立学校,只是把智商高(在现实中,或可曰为“考试商”高)的那部分孩子,选拔出来而已。有了这个选拔出来的“市场”,自然就会制定合适于这个“市场”的一系列标准,去保证住这个市场上所有产品(即学生)的水准。

 

       人的智商,是天生的,这个意思需要解释一下。即,它不会因为受到教育多少,而有多大的改变,即使一时变过来,但是稍微离开训练环境,其指数又会恢复到原有水平。注意,本人无法承认这个假定是对的,但是在讨论过程中,会相当程度地借用这个假定。

 

       肯定也有智商高的学生漏网,未进入高端市场(重点校重点班),因为低端市场丧失标准,这些智商高的学生的学业,自然想见会受到影响。即使通过个人奋斗,在低市场上运作获得了高端市场上的相同知识水准,将来也会因为其所属市场标准较低,导致实际卖价较低。 其实,人才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商品,所以请读者不要介意我使用市场二字,作为比喻。

 

       这种智商钟曲线学说,如果是普遍规律,必然也作用到华德福学校。但是,华德福这种以“培养”功能为己任的学校,应该会怎么做呢?

 

       我的猜测是,为了培养功能,华德福学校必然会放弃校内选拔机制,学校之内,不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淡化考试分数。这也确实从我读到的华德福学校材料上看到,但不知是否是所有华德福学校的明确规矩。

 

       但是,在放弃校内选拔机制的同时,华德福学校必然应该会加强校外选拔机制,越有野心的教育家和学校,在放弃校内选拔机制的同时,就越会把重心集中在校外选拔机制上,即,预先选拔好入学儿童。

 

        当然,预先选拔好儿童潜质,这可不是能很容易做到的,而且会被人误做“希特勒”之嫌。所以,这个过程不可能很公开,其实也没有必要公开,因为判断一个儿童的潜质,必需是非常资深的教育专家、人性专家方能做到,即使是他们,也有概率上看走眼的过程,这个过程当然要非常保密化,甚至神秘化。

 

       摈弃了校内选拔机制,必然不再以分数为准,而将会以孩子的兴趣为准,变相地将孩子的发展方向分流。所以,华德福学校,为了追求优秀,必须开设大量的学生可选的深层课程,供不同兴趣的孩子发展,通过学习这些深层课程,来反刍和加固那些基础课程(普通学校则主要是靠“重复”,这样比较经济、适合大众)。如果做不到这点,孩子在华德福学校,快乐是快乐,但是面对未来的人才竞争,是谈不上什么优势的。

 

       自然,华德福学校是不便宜的。

 

       做这些事情,必然需要有高素质的常期性师资和常期性高阶外援,以及,不断的教师培训、教师自我修炼,这些都是要花钱,才能保持住的。但是,如果华德福学校是追求卓越,追求最好,则一定不可以因为家庭资金问题,而将孩子们分开,只选择那些家庭资金充裕的孩子。因为,还是根据智商钟曲线学说,高智商人才在贫困中的分布是平均的(这个的原因,我认为很复杂,有理之处需要详解)。

 

      所以,对于华德福学校来说,要想做到完全“培育型”功能的学校,则在摈弃考试分数之后,还需在学生收费模式上跟一般的私立学校不同。最好是,完全切断学生入学源,和资金提供方的挂钩关系。这种上策,自然不易在现实中实现,所以可能会有些变体,如国外私立学校,已经大大增加了奖学金额度,即使是幼儿园,比如薛涌的女儿在上幼儿园一年之后,就获得了奖学金资助(一月1200$降为300$博文)。

 

        但是,这种施加奖学金,本质上是增加了校内选拔功能,在效果上,还是会扰乱“培育型”功能的完全实现的。所以,最理想的是,切断“学生入学源”和“资金提供方”的联系,即使不能完全的切断,也要做到变相地切断。

 

        比如,可以猜测的是,

 

        一、采用捐献制,而非学费制,设或不设一个下限,由家长们捐钱资助学校的运行,每个家长的捐钱数,当然可能是不等的,但是不会跟孩子的成绩,或曰学校表现挂钩。

 

 

        二、基金会制度,由有理想的企业家和教育家合作设立,专门用于学校。这样,切断的会更大一些,学校将会有更大的自由,去进行校外选拔。

 

 

         这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捐献制”本身就必然会导致“基金会制度”。捐献制比传统的国外私立学校“奖学金”制度的好处是,“奖学金”制度,只不过是加剧了“选拔”机制,学习越优秀的孩子,反而要掏的钱越少,其实根据马太效应,也许老师们花在这些孩子身上的精力(或曰注意力,对于学生是很重要的)更多。而采取“捐献制”,那些看到自己孩子变得越来越优秀的家长,在能力所及之处,会真心地掏出不光是“钱”的各种资源出来,学生越优秀,家长可能愿意捐的钱和资源越多,无疑地会形成对教学的“正向反馈”。

 

          家长们不管怎样,只要是健康的工作的,是应该掏出一个下限学费的,以此为基础,形成华德福学校的“家长会”,在去掉分数竞争之后,这种“家长会”想必会带来不同的味道,将迥异于公立学校的“家长会”。而对于那些丧失双亲,或家长残疾丧失工作能力的孩子,只要华德福赏识孩子这个人本身,就应无偿纳入,甚至可以考虑对其家庭有所资助。因为,华德福学校的未来优秀因素之一,也许就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而且,越小的孩子,越容易懂得感恩,将来他对华德福母校的回馈,会远超过当初的投入。

 

        当然,这种机制,必然寄托在百年树人的教育家及其私立学校身上,传统的公立学校,是很难做到这种良性循环机制的。因为,公立学校中,虽然也不乏好的老师,和某种可能存在的奖学金制度,但是因为其本身制度特性,或者其不完善的地方,学生们,也许感恩当初带自己的老师,但是很难感恩整个母校。当自己的老师,或者退休,或者在母校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或者哪怕是这个老师感受不到学校的珍爱,反而都会大大降低学生对母校整体的感恩之心。

 

 

        中国,当然需要精英教育,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都将会做出贡献。前者,大概会循着既定的“选拔”机制走。而后者,则必将被推动到“培育”机制上,哪个私立学校越早地意识到这一点,越早地做好这一点,就会越早地抢占到至高点,从而引来更多资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华德福学校,在私立学校的发展中,将有先天的优势。毕竟,还是有相当多的(名牌或杂牌的)私立学校,固守着公立学校的传统思维,把心思放在“选拔”和“竞争”上面。

 

         华德福,要想优秀,不是不“选拔”,不“竞争”。而是放弃了校内培育过程中的“分数选拔”,分化成校外“潜质选拔”和校内“兴趣选拔”。放弃了校内培育过程中的“局部竞争”,也许可以让这种学校,在整体竞争中反而得到成功。这也许就是北京华德福小学堂筹办人"吴蓓"老师抓到的真义,“请让我慢慢长大”。

 

         毕竟,这种学校文化下培养出的孩子,将具有更加良善的同学关系、校友关系,这一点,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越来越占据重要性。

 

         也许,为了中华民族的未来,这种学校应该得到鼓励和尝试。所以,呼吁一下,关心这方面的各界人士,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另外说一句,现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把“私立学校”的名称,是叫做“民办学校”的。在我看来,还是称名为“私立学校”为好,既能跟公立二字对应,其“私”字又能表示出自己独立的追求,“私”-Private,在英语文化中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哪一天,在我们的文化乃至政府文件中,出现“私立学校”二字,都会说明这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进步。不过,《规划纲要》中还是有个亮点的,即要对民办学校分类,营利性民办学校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这对华德福学校的发展,是个好消息。

 

 

 

 

附注: 对华德福形线画和数学教育的思考

 

1.  正是因为放弃了校内选拔机制,所以华德福才能将“形线画”作为非常重要的一门课,作为小学入学的第一堂课。 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华德福学校,为了让“形线画”始终保持成非常重要的一门课,就必须放弃校内选拔机制。

 

     因为,只要一有考试选拔机制,形线画这种课程的重要性,就会大大降低。

 

2.   华德福学校,放弃了选拔机制后,对那些本来是要考试的课程,必然会在“培养”机制上更多地下功夫。这样,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华德福为什么强调,由学生来自己制作课本了。

 

      因为,自己制作课本,本质上是,学生修改错误、追求完美的过程。作业本,可以出错,但课本,是不可以出错的。所以,制作课本,是最优良的培育方式,比考试选拔,可能还要深入,只不过要花老师更多的精力。

 

      其对学生的要求,当然也会更高。智商钟曲线学说,能够很好地解释,一些学生可能因为天生资质,反而无法进行这种培养模式,反而觉得这样做太烦,公立学校因此必须放弃华德福这种高阶教学方式。华德福学校反倒可以通过自制课本这一教学过程,形成了一种自然的筛选机制,因为这些不适应的学生必然会选择退学,形成自然淘汰。

 

3. 对于数学课程,华德福学校若能够从始自终地坚持学生自制课本,毕业学生的数学水准一定应该是很高的。仅仅从良好学习习惯的角度思考,也能理解其中的巨大效果。

 

     但是,事实好像是,国外华德福学校尚在数学方面有些薄弱。要么是,其数学内容蓝本和教学方法出了问题,要么就是华德福学校,在数学课程上未坚持“学生自制课本”的原则,毕竟这太花老师精力了。

 

    虽然高投入,必然会有高产出,但根据智商钟曲线理论,有些孩子,即使有老师的高投入,也不会有期待的高产出的。这也可以解释,某些高阶教学方式,很难在公立学校展开的原因。

 

4. 另外,在华德福数学教学方法方面,可能当初Steiner的定位确实出了点问题。他有两个原则:一、从整体到部分为出发点,比如先教减法后教加法,因为前者是整体到部分;二、对于低年级学生,要多通过身体来学习数学的活动,用整个身体来学习,而不是局限于头脑。

 

    这两个观点,都是相当有益的,但是并不完全,如果严格执行,在实践中反而会糟。原因是,"从整体到部分"已经被专门地叫做格式塔心理学,在“自然语言”即汉语、英语学习中,可以完全照搬。但是,数学学习,是无法完全遵循这个格式塔心理学的,这也是数学学习的难点所在之一。Steiner因为学识所在,忽略了这一点,但这种难点是现实存在的。数学的一般教学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细节到整体,是无法跳过的阶段。

      

      不过,先经过了传统的“简单到复杂,细节到整体”的第一阶段之后,这时候,就可以使用格式塔心理学,再重来一次,只不过这一次就可以按"从整体到部分"的走法。所以,数学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缺一不可。Steiner是忽视第一个阶段,只走第二个阶段,而传统教育,在不够资质的老师手里,就有可能只走第一个阶段,而不再走第二个阶段。两者当然都是错的,但是在效果上,Steiner产生的损失会更大。   

 

      至于开展“身体来学习数学的活动”,确实很有益的。但是,不能太“功利化”了,那些活动本身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价值,但不能希望通过那些活动,就能指向,甚至代替传统的数学学习和数学能力。

 

        实际上,现代心理学实验已经发现,算术的基本概念,被证明天然的存在于孩子的头脑里,至于抽象化的思维方式,也在不少敏感的孩子身上自发的表露。所以,基本算术,可以认为是“不需要教”的,孩子能够天生的习得。很明显,Steiner原著中的一些数学教育手法,与现代心理学实验的认识不同,更侧重于教,侧重于对算术的理性解释。实际上,老师所需要做的,只不过是把孩子们这种天生的算术认知习得,对应于公认的数学表达符号而已。表面上看,这有点机械化,实际上孩子们学会数学的过程就是这样,搞太多的花样,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小学数学更像是智力体操,不需要太多的哲学化的理解。

 

5. APIB课程(国外高中的两种精英教学和考试方式,跟名校录取息息相关),更加侧重的是考试,目标同样是培养精英,但跟华德福教育不是一个味道,它们应该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不可混搭。

 

    APIB课程,能够通过选拔,制造出相当比例的精英学生,但我相信,根据自己这么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华德福之路,走得好的话,完全可以培养出“精英中的精英”,因为华德福的基本原则,在培养“精英的精英”方面,完全是能走的通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43-299305.html

上一篇:学分制中如何引入高标准考试和高标准本科生论文(数学系)
下一篇:2007年师范生免费政策,讲价还价的中国高等教育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