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我曾写过:“中国学术自由的民间氛围也是很缺乏的”
科学网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0905-934036.html
再陈述一次我在那篇博文里举出的两个中国例子之一(即:第一个例子):
我在新疆时熟识了一位在读博士生。他正在写一篇英文文章,让我替他看看。他的论文的聚焦是反驳一篇曾算流行的文章的观点:“黄土粒度分布的双峰代表黄土的两个来源”。可是,他(在读博士生)的文章表述却十分含糊其词,没有直接道白他文章的“聚焦要点”(即:反驳“黄土粒度分布的双峰代表黄土的两个来源”),而是有意绕了个圈子,刻意让读者去解译(猜测)他的意思。我问他(在读博士生):为什么不直接道白呢?他回答:没有必要直接道白,因为知道该问题的人自然会知道我(在读博士生)在暗示:“黄土粒度分布的双峰代表黄土的两个来源”的观点可能不正确。实际上,这种做法很具中国特色:将几千年灌输给人们(老百姓)的做人原则演变为做学问原则。好像有点“中庸”的味道:他(在读博士生)要么怕得罪到“黄土粒度分布的双峰代表黄土的两个来源”观点的提出者(一位还算有些名气的学者),要么怕别人说他(在读博士生)不够谦虚,要么他(在读博士生)怕在将来的学术生涯中被他的批评对象(“黄土粒度分布的双峰代表黄土的两个来源”观点的提出者)卡壳一下。
...
二、最近遭遇的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最近参加过一个水土保持会议。一位“自认为还有些新意”的报告人,在他报告的第一张PPT里“喋喋不休”地表白:如果我(该报告人)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不一致,那不是我(该报告人)的本意。他(该报告人)反复恳请“可能被得罪的人”,一定要原谅他(该报告人)的冒失。其实呢,他(该报告人)的报告的内容也没有那么夸张的新颖,他的报告风格也没有那么夸张地张扬。为什么要这样呢?
第二个例子:我在某一个听众并不多的报告会上直白地质疑了某位“知名度还行”的学者的观点。我的同行者(也在听众之中)会后告诉我(冯兆东):Ta(也在听众之中的同行者)听到有人在议论:这个老冯也太胆大了吧。
...
三、我曾在“中国学界难以逾越的三座大山”一文里写过的话
曾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周光召先生认为,学术界应该是没有权威意识的,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才能真正造就人才。是的,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才能真正造就人才!为什么平等就那么重要呢?因为平等可以让所有的人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去启动他(她)的大脑;也因为平等可以让所有的人去自由地和“昂首挺胸”地表达他(她)的想法;更因为平等可以让所有的人有机会去大胆尝试着去实现他(她)的想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1: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