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扬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yang1971

博文

力学教学笔记之缘起 精选

已有 10421 次阅读 2016-10-25 20:21 |个人分类:个人看法|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伯乐教其所憎者相千里之马,教其所爱者相驭马。千里之马时一有,其利缓;驭马日售,其利急。此《周书》所谓“下言而上用者,惑也。”

——《韩非子·说林下


20164月底,邢志忠老师来信,问我是否能够给国科大带门力学课,授课对象是一年级本科生。邢老师认为我能上课,大约是因为看到我经常在博客上瞎扯。其实我几乎没有给本科生上课的经验:我在研究生院上过七八年的课,但是听课的都是研究生;我给北科大的学生上过三五堂课,但那仅仅是类似前沿讲座的专业课程,听课的也是三年级本科生。我对国科大的本科教育一直有些好奇,也参加过两次本科生的面试招生工作,所以我确实有兴趣参与一些教学工作,困难在于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

我考虑了几天,中间从邢老师那里了解了更多关于授课内容及要求方面的信息。邢老师把北大刘树新老师的授课笔记给了我作参考,更是允许我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来上课,想怎么教就怎么教。最后我决定还是试试吧。

虽然说,我可以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可是我也知道,我绝对没有钱学森当年在中科大力学系上课那样的自由。钱学森想怎么上课就怎么上课,想怎么考试就怎么考试:考试一整天、晕倒了三五个、不及格一多半?没问题。全体延期半年毕业、补习高等数学、做题三千道?也没问题。因为钱学森就是他们毕业后的领导,学生毕业后就是给他干活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形势完全不同了。大学物理只是一门课而已,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上课老师而已,我可以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可是学生们也可以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呀!上完了这门课,我也不能帮他们找工作,凭什么呀!点名、绩点什么的,真的有人在乎吗?而且我真的需要借助于这些手段吗?我知道自己为什么来教,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来学吗?

我觉得,学习大学物理是为了学会抓住主次矛盾,建立适当的模型,从而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高等数学是为了培养周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极限的$\epsilon - \delta$定义)和掌握方便的解题工具(例如,微积分和线性代数);而语文能够让大家进行有效的交流。既然是教物理课,那么数学和语文不过就是工具而已。我是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图像,而不是让他们刷题或者纠结于数学技巧。对于大学物理来说,所有的函数都是连续的、无限可微的,所有的微分方程都是可解的,不用考虑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等等。毕竟,那些都是细节而已。

正如费曼所说的那样,“物理学家需要有从多种观点看问题的能力。物理直觉完全是非数学化的、不精确的和不准确的事情,但它对物理学家来说绝对有用。”朗道也是这么认为的,“确定对研究现象的近似程度在理论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最严重的错误是,采用非常精确的理论并详细计算所有的细节修正,同时却忽略了非常重要的物理量。”朗道和费曼都是了不起的物理大师,他们都拥有无比娴熟的数学技巧,但是他们更看中物理图像和物理直觉。

我用的教材是北大舒幼生老师的《力学》,因为我有刘树新老师的授课教案作参考,还因为这本书上的每道题都有详细的解答,不仅是例题,课后的练习题也是(《力学习题与解答》),更重要的是,我认为学习的时候用哪本教材其实都是无所谓的。我甚至觉得,大学普通物理的教学都用不到微积分——我已经上了一个月的课,我在课堂上基本上不用微积分的,碰到微分方程或者定积分什么的,我只是试着说服学生们,这些东西确实很容易估计个结果出来,如果他们真的想解题的话,也很容易在随便哪本高等数学的教材里找到答案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似乎在尝试用赵凯华《定性和半定量物理学》中的方法。

但是效果怎么样呢?现在还很难说。但是,至少我已经成功地使得几名学生转班走了,现在这门课只有不到50人,勉强算是小班教学了吧。考虑到我这个班里,没有学数学的,只有几个学物理的,大多都是化学、电子、计算机、乃至生物和医学方面的学生,我觉得自己还是可以再坚持一下的。顺便说一下,今年的一年级本科生都要学力学,但是他们有6个选择,其中3个是4学分的A课,另外3个是3学分的B课(我就是B课),每个老师都有如何上课的自由,而每个学生也都有选课的自由。所以,有用朗道力学来上课的老师,也有像我这样的尝试。其实不仅物理课是这样,数学课也是的。在等班车的时候,我听到有个老师说他要用两个月来讲实数,而另一位老师则打算在一个月里先讲讲物理要用到的微积分。


下面说说给本科生上课的感觉。学生们的出勤率是高的,做作业也是认真的(第一次作业的时候,有同学碰到不会做的,甚至也不去翻阅《力学习题与解答》)。但是教学交流呢,怎么说呢?其实也没有太多的交流,原因不太清楚。虽然我觉得自己蛮主动的,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反馈,可是也许我这个形象不那么让人容易相信,也许学生们还不太有什么问题——虽然他们也说,上课好像能听懂,但是下去做题还是有困难。我说你什么不懂啊,上课提出来好了;他说我什么也不懂,不知道提什么。当然,比给研究生上课好多了:给研究生上课的时候,一学期下来也没有一两个人提问题;给本科生上课,差不多每节课都会有个把人提问题。而且还有个同学给我写过一个很长的邮件,可惜,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在上课过程中,我对朱邦芬老师“减负”误区及我国科学教育面临的挑战》指出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于当年清华理科基地班面临的挑战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即将到来的期中考试可能会让我知道,当年北大俞允强老师反映的问题现在到底有什么新进展。当然,就是用脚趾头也可以猜到,应该没有太大的改善,毕竟,教学矛盾是个世界性的问题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1010832.html

上一篇:百篇博文小结 5
下一篇:力学教学笔记之碰撞问题
收藏 IP: 124.193.162.*| 热度|

41 李轻舟 李颖业 谢力 王德华 徐令予 吴斌 田云川 王善勇 刘捷 张云 史晓雷 王伟 冯大诚 温世正 朱勇 岳东晓 鲍海飞 张海涛 张戈 罗祥存 武夷山 张江敏 范毅方 施郁 罗会仟 韦玉程 刘全慧 赵美娣 王林平 邢志忠 李泳 康建 葛素红 焦豹 xiyouxiyou fengyudipan rlxahz cheneen biofans aliala wangshisuif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0: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