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扬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yang1971

博文

再谈“译者的话” 精选

已有 6430 次阅读 2022-5-24 10:01 |个人分类:闲来读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图片1.png

 

 

 

直译是例外而不是法则

信达雅是理想而不是实操

 

 

关于翻译的事情,我讲过很多了,最近借着“译者的话”这个由头又讲了一下(从“译者的话”看翻译)。文章先是贴在科网博客里,《返朴》转发了以后,读者颇有一些评论。我看了这些评论,觉得有一些代表性,所以再说一下。

 

我上次的建议是,译作应该有译者的话。如果译者无话可说,就说明译者没有热情,翻译让他没啥收获;如果出版社不让译者说话,意味着译者权利太小,出版社刻意压榨。无论哪种情况,翻译的质量都很可能会有问题。

当然这是个很笼统的说法,什么样的反例都可以找出来的。但是我认为,这个分析是符合当前现实情况的。一些读者赞成,另一些却不以为然。下面主要回答一下反对意见。


先讲一些技术性的东西。有说现在的书都是塑封的、书店里不让你拆封的,还有说译者的话应该放到书后、不要影响读者心情的。其实,译者的话相当于是译作的一种广告,而且是最真实的广告——毕竟除了作者以外,译者大概是最认真读过这本书的人了,花的精力和时间最多,如果译者都没有心思谈谈自己的感受,那么无论具体原因是什么,这本书应该都不太值得读了。译者的话放在书前而不是书后,就更是技术上的原因了——广告当然要容易看到了,现在出版社和图书网站一般都会给一份样章,肯定包括目录,大概也会包括书的前几页或者几十页。放在前面,读者很容易看到;放在后面,大概率你在网上是搜不到的。

有人说,译文质量和译者的话没有关系的。其实不然。如果说翻译是带着镣铐跳舞,那么译者的话就是扯掉锁链后的自由舞——如果自由发挥时译者都写不了什么东西的话,这样的译作我建议不读也罢。有人说,那个啥书也挺好的,不也没有这玩意儿吗?这样的例子当然很多,我就随便举几个好了。郝柏林翻译《统计物理学中的量子场论方法》就没有“译者的话”(严格地说,第一次出版时没有,几十年后重新翻译出版时有了),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朗道理论物理学教程》也只有五六本有“译后记”,甚至我自己翻译的《理解权力》出版的时候也没有“译者的话”,而是事后发表在博客里。但是这些都是有原因的,至少我认为自己知道原因,所以不妨碍自己读不读、推荐不推荐。至于一般的书,我不知道你为什么不写译者的话,我也没那么多时间猜,所以通常也就放弃了。

有一些读者似乎自己翻译过书或文章,甚至也写过译者的话,却对这个建议不以为然,我是不太能理解的。认为一本书仅仅是作者的作品,译者只应该当一个忠实的完美的搬运工,或者认为写个译者的话都是ego太大的表现,恐怕是过于贬低翻译工作了,难怪没人愿意做翻译这种辛苦事,也难怪读者只能抱怨烂翻译了。没有热情,做不好事情,当然也包括翻译;没有自尊,也做不好事情 ,当然也包括翻译。译作也是作品,也是译者付出的劳动,这不是egoego的问题,只是实事求是而已。如果觉得自己翻译得不好,所以不想写译者的话,这不正符合我的判断吗?这样的书我当然不会推荐了,我也劝读者小心为上。至于说有些译者的话非出本心,写的言不由衷,甚至文过饰非,不也挺好吗?读者都有眼睛,万一将来示众的时候,也有更多的趣味啊。


我的建议针对的是当前翻译的实际情况:市场很小,稿酬微薄,很多时候都靠出版社和译者用爱发电。更重要的是,“译者的话”不是必选项!

“译者的话”不是必选项!这一点很重要。正因为不是规定动作,所以只有当译者有热情有感受的时候,才会写这玩意儿;只有当出版社有基本同情心的时候,才会允许它随书出版——这里面都是成本,也就是,钱,钱,钱。

如果将来“译者的话”成了必选项,我的建议也仍然成立:因为这确实加重了译者的负担,但也略微提高了一点负责任的门槛;更重要的是,言为心声,读者尽可以从“译者的话”里读出他的态度——如果真的读不出来,那么这个特定的译本大概也不会对你很有帮助了。


最后,再谈谈人机翻译的问题,或者更广泛一些,谈谈语言的未来。很久以前我就考虑过了。正如我在《半导体的故事》“译者的话”里说的,

现在通行的科学语言当然是英语,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英语占据统治地位的时间还不到100年,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中国对科学技术的贡献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再过20年,最多30年,科学世界的工作语言肯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可能的前景不外乎两种:一种可能是中式英语(Chinglish)占主流,另一种可能是汉语成主导。从个人角度来说,我很不喜欢第一种可能性,所以就想为后一种可能性做点事情。

不仅仅是科学语言,就是日常语言,我认为也是这个前景。现在的机器翻译已经很强大,但是终究不能包揽一切。我个人认为,翻译不可能被淘汰(因为没有足够的语料库),真正的未来是人机结合。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是,把尽可能多的有用的外文信息尽可能好地翻译成中文,在此过程中,当然要考虑很多很多的事情,关于“译者的话”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建议而已,更重要的是行动,是鲁迅说的“拿来主义”。

 

 

 

 

 

如何挑选译著?先看看有没有“译者的话”|读书人语

姬扬  返朴  2022-05-17 08:00

https://mp.weixin.qq.com/s/g1jZcvt_cQbGsomi6Q9R-g 

 

精选留言

 

A Pru Catcher in The Rye

还得书店同意你买之前翻开看看。全封闭包装是从什么时候起成了书店的“中国特色”?

 

space time(张欣)

我恰恰很反感“译者的话”,我也译过几本书,也不自觉地写过“译者的话”,除了无病呻吟之外,废话一通后,还要给读者说:“由于时间仓促以及专业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尚乞读书指正……”。本来一本好书,被译者一通废话后,放在译著前页,顿时让一些读者有看原著的念头了。为什么很多中文译著都有“译者的话”呢?这历史可追溯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一些译著,有些人的译者本来就是专业不够深入,外语水平也很有限,一些大胆的译者怀揣惴惴不安的心情硬着头皮去翻译,一边查字典一边看专业词汇,非常辛苦的译完,总得给自己一点安慰吧,于是就写几句废话连篇的“译者的话”话,这样,国内就慢慢形成了这种“译者的话“的风格,其实,我也看过非常多的那种“俄译英”,“德译英”,“法译英”的专业译著(主要是物理和数学类),这些绝大多数的译者,并没写出什么什么的“译者的话”。试想,一个译者,既然外文水平极差,专业水平也有限,时间也很仓促,专注精神也不好,那这样一个译者,他为何要去翻书一本书?他去做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那他要么是一个“坏人”,要么就是真正的沽名钓誉了。

 

返朴(作者)

那你为什么要翻译呢?对自己没信心,翻译没有任何原因,译完没有任何感想,那干脆不翻译就好了。这不挺好的吗?另外,中文和西文是完全两套不同的语言体系,德译英,法译英,跟中译英的难度根本没法比

 

space time(张欣)

我后来的信仰,坚决认为不能把翻译过程中的任何感受都写到“译者的话”里,那是一种无病呻吟,优秀的读者会自己去判断,并不会受“译者的话”的影响,已向上帝祷告过,以前译的那些专著添加的自己的东西“误导”了不少的读者,还有不同作者的信仰也决定了其写作风格,译者绝不可能去改变他的“信仰”。

 

lilmujiμν

我就不爱在书里写这种或者序,人家的作品为什么我要在上面加一页自己的内容呢?现在这个时代完全可以做分开的推荐。可以的话想完美地呈现原本的内容,也没那么多ego

 

lilmujiμν

而且遇到立意不怎么样的序,作为读者第一反应就是可惜了好好的一本书…

 

返朴(作者)

什么叫人家的作品?这是你翻译的呀。

 

lilmujiμν

别人写的书呀,翻译得再好我也不想再创作。尤其是不同语言写下来的东西文风都不一样,想自己输出大可自己写一本,想写啥写啥,同理我也不会想随便让别人给我写序。

 

lilmujiμν

通俗一点的讲,就像是我捏了个雕像请人拍成视频发出去,结果摄影师还要给雕像加个纹身盖个戳[旺柴]

 

返朴

译者的话当然是译者写的了,别人凭什么插一扛子?

 

lilmujiμν

我觉得您没理解,我觉得一本书是作者的作品,译者应该当一个忠实的完美的搬运工。诚然文字上也算是译者的“作品”,但内容都是作者的。反正我个人是没那么大ego想在别人的思想结晶前面指点江山。

 

shone

2010年前,大学里老师翻译的计算机类书籍,大多是垃圾中的战斗机。某某教授立项,扔给手下的学生,翻去吧。连句子都不太通顺,更何况达意。现在不知有没长进些。

 

双木成林

我很赞同作者的见的!

翻译虽说不能尽善尽美,但能把握住原著作者的作品灵魂,且能够让国内读者读懂,便是最好的翻译。

决不能购买像中华书局出版的藍公武老先生翻译的康德作品《纯理性批判》那样,羞涩难读,不知其所云!

 

紫藤

说实话,作者说的和评论里的我都理解,像我以前在学校帮老板做的翻译任务,工作后接领导交办的翻译工作,确实就想赶紧翻完滚蛋,没有什么必要去分享我的受苦经历。

但是也有的书在翻译过程中越读越对味,通宵工作乐此不疲,不禁想要感谢甲方爸爸的眼光,甚至对作者产生好奇去找他其他著作来读,这种书翻完之后就迫切想要分享很多“译者的话”,就算发表不了,也会在圈子里跟其他人分享。

译者的话也是有分的,关键看这话到底是出自谁的意愿,如果那种强加的翻译工作完了还要我装模作样写一篇无病呻吟的译者的话,那就只能臭上加臭了。

 

有时候

非常赞同,翻译是非常累的活,我翻译一篇文章,都要说上一番,要翻译一本书都完全无话可说,那真的是有点奇怪了

 

33

我翻看了家里的日本作家书籍,没有译者,比如 白夜行等,什么说明也没有直接进入小说。还比如有些书籍是只有导读没有译者序,比如理想国的书,还有些甲骨文的书籍也没有,难道这些书籍不是好书?

 

返朴(作者)

你猜对了,所以我从来不看它们,也不推荐。

 

名人堂

人工智能翻译日益强大。不知疲惫,词汇量大,这些就不提了。留给翻译家的时间不多了,机器进步的速度实在是太快。

 

返朴(作者)

我认为将来是人机结合。

 

名人堂

人机结合很有前途,或者以后人人都可以是翻译家,专职翻译家边缘化

 

余家湾酒厂Tower

论学好英语的重要性!

 

秦风

问一个问题,译版是不是越新越好?!

 

返朴(作者)

不一定。但如果好几个译本都有意者的话,先读一读他们,你就可以猜出个大概。

 

张虫子

译者的话和原著是两回事,译文质量和译者的话无必然关系,机器翻译时,译者的话自行消亡,因此,可以选择妥协,把译者的话放最后,让想看的人看,不碍不想看的人的眼。

 

richfan

赞同作者的观点。以前一直听人推荐《约翰-克利斯朵夫》,却一直没看。前几天偶然翻到译者傅雷写在书前的"译者献辞""译者弁言“,马上就有了看下去的兴趣[捂脸]

 

Yuchuan

我觉得作者其实也不完全是在说“翻译”和“译者的话”,很多自己翻译过书的人的留言好像有点太专业了,太认真了。作者的身份,作者介绍的事,作者举的例子,以及作者写这篇主题,我觉得要从这些角度看这篇文章。这不是在讨论翻译专业的事,是在讨论传播信息与接收信息,是“你看到的”和“我们能说的”以及“我们不能说的时候我们怎么说”。

 

建勛

作者没接受过精英教育,对语言的理解还很浅!

 

朱国庆

作者是鼓励,译者能在翻译过程中,把想法表达出来,译者的话的内容与书本上译者的话的形式结合起来,是一种美好想法与倡导。

前提:译者想不想说,能不能说

问题:形式内容是否统一,想法是否能从文字表达出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1339954.html

上一篇:德热纳在诺奖演讲中引用的诗
下一篇:《半导体物理学》译者的话
收藏 IP: 180.79.50.*| 热度|

13 郑永军 刘洋 雷蕴奇 王德华 史晓雷 尤明庆 王安良 郁志勇 刘全慧 曹俊兴 武夷山 王春艳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6: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