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吐血推荐《概率论沉思录》
2024.9.1
《概率论沉思录》是物理学家杰尼斯(E. T. Jaynes)的遗著,由他的学生和同事布雷特索斯特编辑而成,译者廖海仁本来是学物理出身,后来转向数据挖掘工作。这本书写得好,编辑得好,翻译得也好,适合对概率论、科学推断和认知论感兴趣的读者。
这就是我推荐的理由,一般来说,你看到这里就可以停止了。
杰尼斯在1998年去世之前,把自己多年来思考概率论(以及科学的逻辑)所写的稿件交给布雷特索斯特,经后者编辑和整理后,英文原著于2003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影印版在2009年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在国内出版,廖海仁翻译的中译本在2024年6月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关于这本书的介绍和翻译的情况,译者廖海仁在中译本的后面写了一个很长的译后记,但是现在网上还看不到译后记的全本,只能在这里看到一部分内容:
一鸣惊人后从物理转向数学,他用40年写成这部概率论教材!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4378084873979291
还有这里:
清北物理学毕业后从事算法研发16年,他竟不惜用3年时间也要翻译这本概率学神著!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821/07/50382475_1131899915.shtml
《概率论沉思录》译者廖海仁在读完物理本科和研究生之后,转行从事的是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的研发工作。到现在16年过去,这个行业已经变得非常火热,并有了一个更为时尚且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字:人工智能。这个行业最直接的基础课程是机器学习,而机器学习的数学基础则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以及最重要的概率统计。
从2019年6月份开始,他主要是翻译了一本叫《概率论沉思录》的原文有750多页的数学著作。历时大约三年。随后,出版社的编辑们又进行了长达两年的编辑校对工作,才正式出版。
本文回顾了作为一名数学爱好者学习数学的心路历程以及个人对于数学学习的一些思考。而最后是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相关书籍推荐。
廖海仁在知乎上有个账号,他自己开设了一个专栏:概率论沉思录(https://www.zhihu.com/column/c_1805250376359890944),其中也有几篇介绍性的文章。
廖海仁:《概率论沉思录》何以重要且独特?
https://zhuanlan.zhihu.com/p/713637468
廖海仁:《概率论沉思录》中文版成书因缘
https://zhuanlan.zhihu.com/p/717464497
《概率论沉思录》这本书在豆瓣上有书评,包括
影印版的书评:概率论沉思录 (豆瓣) (douban.com)
中译本的书评:概率论沉思录 (豆瓣) (douban.com)
在网上也有一些视频介绍材料,比如说,去年的一次网上报告
姬扬:杰尼斯《概率论沉思录》介绍和导读
2023-02-04 10:00
https://www.koushare.com/live/details/15236
内容简介:杰尼斯(E. T. Jaynes, 1922—1998)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因为提出了热动力学的最大熵原理(1957年)和量子光学的Jaynes-Cummings模型(1963年)而闻名于世。杰尼斯《概率论沉思录》(Jaynes, Probability Theory: The Logic of Science)凝聚了他毕生的研究成果和心得,将概率和统计推断作为整个科学的逻辑基础,用全新的观点生动地描述了概率论(特别是贝叶斯理论)在许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10章内容,讲解概率论的原理及其初等应用;第二部分包括12章内容,讲解概率论的高级应用。著作由剑桥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出版过影印版。
以及在中译本出版以后,从8月份开始,每周周日上午9点在蔻享学术网有一次视频讨论绘,也就是《概率论沉思录》读书会,现在已经进行了四次。
https://www.koushare.com/search/all?search=%E6%A6%82%E7%8E%87%E8%AE%BA%E6%B2%89%E6%80%9D%E5%BD%95
以上就是网上关于《概率论沉思录》这本书的有效信息,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内容,也可以考虑离开了。
下面是我为什么要吐血推荐的理由。其实只不过是我对这本书特别是中译本的一些感想,想到哪就写到哪,都是一些琐碎的东西。强烈推荐你不要再往下看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很早就知道杰尼斯,大概是在93年学习《量子光学》的时候,里面有著名的Jaynes-Cummings模型。2009年《概率论沉思录》的影印版在国内出版以后,我应该就在书店里见到过,甚至还从书架上拿下来看过几次,现在我还对这本厚厚的书和它的封面有印象,但是终究没有买,更没有看,因为我觉得这是一本数学书。我可不想看数学书。以前我碰到的数学书大都很难看,至少是我读不懂,所以这本书应该也是的,这就是刻板印象。在我看来,刻板印象就是贝叶斯的一个体现。所以,这一次贝叶斯又发挥作用了。现在我只想说——贝叶斯害人啊。
在随后的几年里,我还会在书店里见到它,有时候还会抽出来翻一下,最后还是放弃了。再后来我就很少逛书店了,但是在网上也会偶尔看到它,偶尔也会想要不要买一本,但是想到它厚厚的几百页、想到它满篇满纸的公式,最终还是理智战胜了情感,算了算了,不看了,谁会去看一本数学书呢。现在我只想说——贝叶斯害死人啊。
随着信息的增多,认识也会改变。我对这本书的看法,大概在2022年发生了改变。在那之前的几年里,在微信群的讨论里(严格说应该是抬杠),在讨论人对世界的认识、科学发现的逻辑或者更具体的概率和统计的时候,有时候会听到杰尼斯这个人,甚至谈到那本书,应该是来自徐晓,因为他是我的主要抬杠对象。在那几年里,我对引力波的探测有些兴趣,对相关的报道有些不太符合主流的看法,甚至还因此翻译了一本书《引力的影子:寻找引力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24年出版)。大概在2022年的秋天,很偶然的原因(可能也是因为和徐晓抬杠),我找来这本书的电子版,认真地看了看它的前言,发现他讨论的内容好像跟我长期以来感兴趣的东西很有些相关性,再把书往后看看,发现不是好像,而是确实非常相关。很多我以前模模糊糊觉得的东西,都在这本书里得到了详细的讨论。
仔细地看了一遍以后,我觉得它非常好,所以想去买一本实体书,这时候我才发现,这本书的英文影印版已经脱销了。为此我还去问了人民邮电出版社的朋友,才知道这本书已经出版了12年,所以按照规定把库存销毁了(大概是化纸浆了,但是也有可能流到旧书店了,因为我在网上看到有人以定价的几倍在卖这本书)。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烂书会化纸浆,我不知道好书也会的。如果不是因为得到了新的信息,我就不会改变对这本书的认识,也就不会后悔了——贝叶斯真是害死人啊。
读了一两遍以后,我觉得这本书确实好,有些懊恼自己居然错过它这么许多年。也许还有很多人像我这样错过了它,我觉得应该做些事情挽救一下。所以我打算把它翻译成中文。我做了些准备工作,甚至把前言翻译了。
那时候,我通过豆瓣上的书评了解到,这本书已经有人翻译了。实际上,后来我陆陆续续地了解到,有不止一个人尝试翻译过这本书。现在,根据我有限的了解,至少有四五个人翻译过两三章,还有至少两个人把这本书完全地翻译成了中文——一个人当然就是中译本的译者廖海仁老师,另一个人碰巧就是我。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有许多人觉得这本书值得翻译成中文,值得向更多的人介绍。
不过,还是回到2023年初吧。那时候,我知道这本书有人翻译了,从2019开始翻译,2021年就已经交稿了,但是直到那时候仍然没有出版,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出版,总是说快要出版了,但就是一直拖着。据说有疫情的原因,也有语言大模型特别是ChatGPT的原因,但终究是有些奇怪。所以我想,还是自己动手吧。
那时候,我在群里几次提到这本书,刘全慧老师建议我介绍一下这本书,所以就有了去年2月在网上的那次报告。在准备报告的过程中,我觉得还是可以考虑做的。因为我记得,侯世达的《GEB》有两个译本,朗道的《弹性力学》有两个译本,而且我发现,波利亚的《数学与猜想》也有两个译本,所以我觉得,《概率论沉思录》也可以有两个译本的。做完报告以后,我就真的行动起来了——所以说,贝叶斯害死人嘛。
我当然是在电脑上翻译的。大概到了8月份,终于翻译了一遍,并且打印了出来。然后,我在打印稿上修改了一遍,完成的时候已经是10月底了。我还记得,十一假期我一直在忙这件事,甚至想半途放弃,但终究还是坚持下来了。修改完以后,我就放在那里,打算以后再把它誊录到电脑里。
转眼来到2024年,《概率论沉思录》的中译本仍然没有出版,但是从网上看,似乎应该是很快就要出来了。那时候,我突然有个机会可以调动工作,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调到浙江大学物理学院工作,已经开始谈了。我觉得以后可能会忙其他事情了,又赶上快到春节了,所以就把修改稿转录到电脑里,当然顺便也做了些调整。这时候已经是2月底了。我拍了张照片,给徐晓看了,因为我当时隐约觉得,这个稿子大概不可能出版了,或者即使要出版,我最好也是先找一个证人,证明这里有一个独立的稿子。
然后到了5月,工作调动的事情办得差不多了,听说《概率论沉思录》中译本马上就要出来了,所以我又大致看了一遍,做了些修改,然后重新打印了一份。这时候已经是6月12日了。再有两周我就来到了杭州。
刚到杭州,《概率论沉思录》中译本就正式出版了。感谢“返朴”的安排,很快就送了一本书给我。那时候,我已经联系到这本书的译者廖海仁老师,而且向“返朴”推荐了他。
“返朴”安排给我赠书,一部分是因为我答应给他们写一份书评,我经常写一些书评,但是我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翻译的书必须有译后记。“返朴”告诉我这本书确实有译后记——实际上,这本书有一份很长的译后记,长达20页,我从来没有见过哪本书有这么长的译后记。
7月份的第一个星期,我就拿到了《概率论沉思录》中译本。
拿到书以后,我先看了前言,然后是第1章、第5章、第15章以及附录A(如果你想稍微多了解一下这本书,我建议你可以采用同样的顺序翻看),从廖海仁老师的译后记(当然还有他翻译的这一整本书)可以看出,他有很多的相关知识和经验,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他能够把这本书翻译得很好,也是理所当然的。
我看这本中译本的时候,当然是对着我自己的稿子翻阅的。大致看了看以后,我忍不住把书推到一边,拍案叹道:贝叶斯真的害死人啊。
这份书评是没办法写了,除了我在本文开始说的那段话:《概率论沉思录》是物理学家杰尼斯(E. T. Jaynes)的遗著,由他的学生和同事布雷特索斯特编辑而成,译者廖海仁本来是学物理出身,后来转向数据挖掘工作。这本书写得好,编辑得好,翻译得也好,适合对概率论、科学推断和认知论感兴趣的读者。
书的内容也没有什么好介绍的了。我在前面已经给出了足够的信息,自己再怎么写,也不会写得更好了。这本书讲概率,讲科学的逻辑。我自己以前模模糊糊想到的,他都考虑到而且讲得很详细,我自己以前没有想到的,他也考虑到了而且讲得很好。所以,没有什么可以再说的了。
刻板印象也好,客观公正也罢,都是贝叶斯,只是跟接受的信息有关,只是跟具体评判者的先验知识有关。俗语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墙里开花墙外香”。王充说,“述事者好高古而下今,贵所闻而贱所见”。这都是一个道理。
我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这也是同样的道理。
评价书是这样,评价人也是这样。
古今无不同,中西无不同。
有人说,概率论只能讨论不确定的事情,对于确定性的事件,它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其实不然,即使是确定性的事件,但如果我现在不知道结果(哪怕是已经发生的结果),那么就可以用概率来讨论。
比如说,在《概率论沉思录》出版以后、在我读它之前,这本书的质量,当然是已经确定的了。但是对我来说,这本书好不好,仍然是可以猜一下概率的事情。
英文原著出版的时候,我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本书,当然谈不上说它好还是不好。在英语影印本出版以后的前十年,我猜它不好,因为我不喜欢英文的数学书,因为我为遭过太多的罪,所以,尽管我见过这本书好几次,但我总是没打算看它。最近几年,我从越来越多的人那儿听说,它可能还可以,甚至可能是很好的。所以我猜它应该比较好,就找来看了看,然后就发现了一个确定性的事件,起码对于我来说是确定性的,这本书非常好。这本书好不好,应该是相当确定的事情吧,然而我对它的判断是概率性的,而且我赋予它好坏的概率值,随着时间在改变
再举个例子。一年半以前,我知道这本书有了中译本,但是我当然不知道这个中译本的质量是好还是还是不好。虽然当时中译本应该基本上定稿了,所以它好不好肯定是一个确定性的事情。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仍然是概率性的事情,因为我没有信息,我看不到它,我不能做决定性的判断。所以我猜它不够好。至少当时我猜它不够好,因为我觉得,现在翻译的大部分书都不够好。我没有其他信息,我只能猜它不够好,因为在我看过的100本书里、至少有95本翻译的都不太好。至少在2023年1月的时候,这本书已经大致定稿了,而且翻译的质量非常好——但是这并不妨碍我猜它翻译的不够好。我甚至不知道它什么时候能出来,因为我从网上看到译者跟其他人的聊天,说这本书要出来了,要出来了,但是推了一年又一年。所以我猜它也许再有两三年也出不来。
显然,这本书翻译得好不好,肯定是个决定性的事件,但这并不妨碍我做贝叶斯猜测,也不妨碍我基于这些猜测决定自己的行动。比如说,我决定自己把这本书翻译了。因为我想,万一像我推测的那样,这本书翻译的并不好,但是等我能够确定性地知道这个结果的时候,肯定已经过去好几年了,我根据我对自己人生经历的贝叶斯推断认为,几年以后自己肯定没心情翻译它了,所以不如趁着现在有心情,把它翻译了吧。所以我花了一些时间,把这本书翻译成了中文。
现在我当然知道了,不幸的是很不幸,廖海仁老师的中译本翻译得非常好。所以我只能说,经验主义害死人啊——用数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贝叶斯真的害死人啊。
算了,算了。俱往矣。最后做个贝叶斯练习吧。好像很有些人喜欢做数学题,其实数学很容易,困难的在于思想——《概率论沉思录》这个书就是一个例子。
好的,回到贝叶斯练习。刚才我说了,我翻译了这本书。而且我说了不止一遍。那么,请你判断,我到底有没有翻译这本书呢?
做了还是没做,这肯定是一个决定性的事情吧。但是对于你来说,即使你听了我的故事,即使你看了我的照片,这件事仍然需要你猜测,仍然需要用概率来帮助你推断。
最后,让我们纪念一下古龙,回忆他的《七种武器•孔雀翎》:“这故事也给了我们一个教训。真正的胜利,并不是你能用武器争取的,那一定要用你的信心。无论多可怕的武器,也比不上人类的信心。所以我说的这第二种武器,并不是孔雀翎,而是信心!”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4 2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