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达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lianda 座右铭:胸怀坦荡,刚直不阿,直言相谏,无所畏惧。

博文

谈上火 精选

已有 12845 次阅读 2013-6-19 05:5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上火

谈上火

李连达  李贻奎

考大学名落孙山后“上火”,评职称落选“上火”,吃错药“上火”,感冒高烧“上火”,丢钱包“上火”,警察找到钱包送回来“降火”。何为“上火”?为何“上火”?如何处理“上火”?

一、“上火”的涵义:

中医认为“火性上炎”简称为“上火”。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生理功能异常或病理生理变化,出现具有“火”“热”特点的“热证”(类似症候群),民间俗称“上火”。与现代医学的“炎症”有相似之处。“炎症”是一类基本病理变化,而“上火”既是病机又是证候。

二、“上火”的原因:多种原因可以引起“上火”。

       1、精神因素:最为常见。七情六欲均可引起“上火”,高考、期考、评奖、评职称、经商失利、情场失意、官场丢官,升官发财遇阻、彩票不中、赌博输钱,诸事不顺,吵架、暴怒、紧张、忧虑等等,皆可“上火”。

       2、环境因素:生活、生产及工作环境恶劣,噪音干扰,大气污染,通风不良,天气燥热多风,等等,也易“上火”。

       3、食物因素:肥甘厚腻、暴饮暴食,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热性”食物(如辛辣、刺激食品)、温补食物(如狗肉、羊肉等),特别是饮酒无度、高浓度烈性酒,以及吸烟等,均可“上火”。

       4、乱用保健食品,滋补品及药品:人参、鹿茸、附子、肉桂等药性偏温、偏热,盲目乱用,轻者“上火”,重者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补肾壮阳的补药,三鞭酒等保健饮料,用之不当,均可“上火”。

      5、体质因素:古云“瘦人多火,肥人多痰”,阳实体质,性格暴躁、易怒等均易“上火”。

      6、疾病:有些疾病可引起“上火”,又有“实火”“虚火”之分。 “实火”:属阳证、实证,多为感染性疾病或传染病,“外邪”入里“化热”“化火”,出现高烧等热象,与现代医学之“炎症”相似。  “虚火”:属虚证,“阴虚阳亢”“阴虚内热”。多为非感染性疾病,精神因素,内分泌或免疫功能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等,如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更年期症候群等,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面色潮红等,自觉发烧,但体温不高。

三、“上火”的症候:

       局部表现:常见口干舌燥、舌苔黄厚、口舌生疮(口腔炎)、口臭牙痛,鼻衄,耳鸣,面红耳赤等。

       全身表现:食欲不振、嗳气腹胀、头晕心悸、心跳加快、血压上升、焦躁不安、情绪激动、尿少色黄、大便秘结、重者可发生心脑意外。

四、“上火”分类:

       1、健康人“上火”:常为轻度“上火”,生理功能异常,属一过性功能性改变。适当调理即可恢复,一般不需用药。

       2、亚健康人“上火”:中度“上火”,常为病理生理功能异常,症状较多,缠绵不愈,恢复较慢,有的需要适当选用一些保健品或药品。

       3、疾病之“上火”:常为重度“上火”,属“阳热实证”之“实火”或“阴虚内热”之“虚火”,是疾病的一部分症候,可急剧恶化,也可迁延日久成为慢性病,不仅有功能性异常,也常有器质性病变。是原发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正确认识和处理“上火”:

       健康者及亚健康者的轻度或中度“上火”,多为功能性改变,不必过虑,不需乱用补品或药品。以非药物疗法为主,调节精神状态及正常的生活方式多能自愈。《内经》记载“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经常保持乐观、淡定、宽容之心态,不争名不争利,不要私欲贪欲过重,避免紧张、焦虑、思虑过度,坦然面对一切挫折、失败等,调整精神状态最重要。其次是合理、规律、健康的生活方式,起居有时,劳逸结合,适当运动,饮食有节,禁烟戒酒,多吃青菜水果,多喝水,可适量饮用清凉茶或饮料,此外,改善自然环境,生活及工作环境也很重要。

       一般情况下,不提倡大量食用滋补品、保健品;更不要盲目、长期、大量服用药品。对于口舌耳鼻等局部症状,可请基层医疗单位,适当处理即可,多可自愈。对于全身症状,或较重症状,应到医院去认真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特别要警惕被“上火”现象掩盖的原发疾病,无论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或是心、脑、肝、肺、肾等重要器官的疾病,都应早诊早治,对“实火”应以清热泻火为主,例如黄芩清上焦热(呼吸病为主),黄连清中焦热(消化系统为主),黄柏清下焦热(泌尿生殖病为主),栀子清三焦热,(可用于多部位、多器官的热证)等。对“虚火”则以“滋阴降火”为主,例如熟地黄滋阴养血,生地黄凉血清热等。应由医生辩证施治,切不可自作主张,自行处理,或找江湖骗子乱用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5370-700746.html

上一篇:易被误解的医疗行为与急救措施
下一篇:关注中药安全性的几个问题
收藏 IP: 114.246.248.*| 热度|

18 李万峰 许培扬 张忆文 吉宗祥 徐大彬 李毅伟 李孔斋 应行仁 张南希 苏红 张成岗 万仁甫 蔡小宁 ab20063530 biofans chenhuansheng sxpcat crossludo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5: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