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达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lianda 座右铭:胸怀坦荡,刚直不阿,直言相谏,无所畏惧。

博文

评职称有感! 精选

已有 22621 次阅读 2018-1-8 10:4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评职称有感!

      元旦刚过,又一轮学术职称评审开始了!学术职称是学术水平的标志,是责任、义务与荣誉的标志,是对广大知识分子、科技人员的鼓励与鞭策,是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重大,不需赘述。

一、“受审对象”的辛酸

    学术职称与物质利益,学术荣誉,社会地位,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等密切相关,特别是科研人员的课题申请、经济来源、发展前景、前途与命运等息息相关。是很多知识分子羞于启齿,又不得不追求的希望。我国的知识分子几乎是人人受审,年年受审,终生受审。是无休止的幸福追求,也是苦海无边的噩梦!

   每当学术职称评审时,很多“受审”对象,四处奔走,找评委、递材料,有年轻的后起之秀,有中年的学术骨干,也有顽强奋斗屡审不中的老学者。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和尊严,但又不得不忍受屈辱;他们不愿意自吹自擂,但又不得不毛遂自荐。此情此景令人心酸。我国的知识分子为了一顶桂冠,何至如此?又不得不如此!多少宝贵的时间、精力、尊严与荣辱,浪费在这没完没了的“评审”中?!

二、政策规定,审评形式、程序与标准已有很大改进。为了作好评审工作,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标准及注意事项,有些人不断宣讲一些尽人皆知的大道理,评审工作已有很大改进。评定学术职称,理应以学术水平、学术贡献为主要标准,不应受到“非学术因素”的影响,更不应该喧宾夺主,成为评审职称的主要根据。

   当前有些部门或单位,在评审的形式与程序上,都已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但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公正、不公平、暗箱操作,甚至一些不正当活动,“非学术因素”仍然起着重要作用。如何使评审工作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如何从形式和程序上的公正提高到实质性的公正?如何将大道理落到实处,从虚到实的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仍需进一步改进、完善。

三、评审职称的“公正、公平、公开”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绝对公正”是不可能的。

   1、名额问题:由于名额有限,有些人不是学术水平不够,而是名额不够,并非所有达到标准者都能当选。

   2、标准问题:过去以论文为标准,论文是审评职称的主要标准,甚至是决定性标准,是不合理、不科学的。但是更合理、更科学、更准确的标准难于确定。公正的标准应该是学术水平、学术贡献为主,论文、专著等为辅。但是学术水平难于定性、定量,更难一刀切。不同学科、专业、单位很难有统一标准。还需不断改进、完善,目前只能是“相对”公正的标准。

   3、评审委员问题:评审对象的学科、专业范围很广,种类很多,评委会的组成只能是“大同行,小外行”。例如医生评审涉及中医、西医、临床、基础、医与药等,在临床医生中又涉及内、外、妇、儿等几十个学科和专业。评委会的组成不可能各科专业俱全,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内科专家评牙科医生,心血管专家评妇产科医生。“大同行、小外行”的评审未必准确,曾出现过“14岁以下儿童不适用片剂及注射剂”的笑话,这大概是老年病专家评审儿科医生出的“高论”。今后评审中应尽量做到“小同行”评审为主,提高评审的准确性及“公正、公平”。

    4、非学术因素的干扰问题。国家发布的政策、法规、标准以及学术界的共识,都强调学术职称的评审应以学术水平、学术贡献为主,排除一切非学术因素的干扰。但是至今在很多单位的评审中,非学术因素仍然起到重要作用,明的、暗的、有形的、无形的影响,不能完全排除。这是学术职称评审出现不公正、不公平、不公开的主要原因,也是最难克服的主要干扰。

   职称是社会分工的需要,合理的社会分工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处理不当,他可能成为滋生“等级化、特权化、官僚化”的温床,是把双刃剑。而评审职称的“公正、公平、公开”是合理的社会分工的基础。因此学术职称评审关系到几百万科、教、文、卫等部门的知识分子。科技人才的合理分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科学强国”等重大问题。另一方面学术职称评审又是涉及国家的政策,评委会的组成与大公无私,以及受审对象的思想、认识及实际问题等三个方面的问题,是十分复杂、困难的工作。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并非易事。需要多方面的不断努力,不断改进完善。

   祝愿通过审评晋升职称者新年快乐!

   也祝愿名落孙山者宿芳待来年!




职称评审“乱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5370-1093657.html

上一篇:元旦祝福
下一篇:中药注射剂可用于某些传染病及感染性疾病
收藏 IP: 43.254.26.*| 热度|

53 许培扬 刘光银 曾纪晴 史晓雷 杨正瓴 李毅伟 王明明 黄仁勇 吴嗣泽 刘全生 蔡宁 鲍海飞 刘立 汪育才 张晓良 范会勇 张培昆 黄永义 王从彦 徐耀 程帅 朱晓刚 邱趖 孙志鸿 何胜学 韦玉程 郑永军 蔡小宁 彭真明 李哲林 谭平连 俞立平 吴斌 苏德辰 李斌 戴德昌 孙学军 李正 张忆文 刘玉仙 汪晓军 范振英 余鹏飞 晏成和 张建 杨顺楷 郭景涛 杨金波 张学文 魏焱明 曹建军 信忠保 司黎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8: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