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li2233 公共政策、公共管理、技术创新

博文

当年修过的博士课程 精选

已有 14973 次阅读 2013-9-8 15:01 |个人分类:求学故事|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博士, 计划, 课程

整理办公室的过程中,还找到了博士期间的成绩单,上面详细列出了我在攻读博士过程中修过的课程,每一门课的学分,还有我的成绩。

前几年读过名博王鸿飞的一篇博文,大意是,越是名校,读博士越不需要修课。王鸿飞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那是名校中的名校,他的话自然很有分量。因此,我读了他的博文后,就不免私下里自卑。因为我当年的确修了不少的课程,这似乎成了我就读的博士项目不算优秀的一个明证。

根据US NEWS这个我仍然认为是最权威的大学排名网站的信息,我就读的学校在美国也就排140名左右,在不少谙熟美国大学排名的人眼里,这是一所不折不扣的三流学校。不过,因为学校靠近DC,跟政治经济法律政策等学科有关的排名,则大幅度超过学校的总排名。比如,我们学校的公共政策分析在全美的排名是24,而我的专业正是公共政策。这个排名应该不能算太差。

后来,在网上浏览,看了我们专业的龙头大佬哈佛肯尼迪学院的博士计划,知道那里的博士也要修一大堆课程。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读到一位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文科博士回忆读博经历的博文,才知道他们的课业比我当年还要重。然后,我就释然了。看来,读博士期间多修几门课,并不算丢人。

我就读的专业是公共政策。这个专业不同于物理化学,也不同于社会学经济学,其不同之处在于,攻读公共政策博士学位的人,其本科和硕士所修的专业,大多不是公共政策。也因此,学校设计博士计划的时候,要求大家比其它专业修读更多的课程。

那么,当年的规定,到底要修多少课呢?记得博士毕业的总学分要求是84分。系里有个委员会,根据各人硕士阶段所修专业和课程,评定其可以用硕士阶段的成绩抵消的学分数量,最高可以到30分。记得,当时给我评定的学分数量是23分。这样,从84分里面刨掉23分,还剩61分。从这个61分里面,再刨去做论文课题报告和写作博士论文各自所需要的最低限的6个学分,剩下的就是必须通过修课才能拿到的学分了。我的情况是:61-12=49分。

事实上,根据我们的博士培养计划,任何人都必须修习48分的课程,就算你硕士阶段的学历折合了30分,你也必须修完这48分的课程,因为这是必修课。从这个意义上看,我最后算下来还需要修49分,其实这个数字是恰到好处。

这48分的必修课,由以下几个单元组成:

第一,专业基础课,8门,27分,8们课中有三门是4个学分,5门三个学分。这些课程包括:文化与公共政策,宏观政策,管理经济学,公共政策过程,政策研究的逻辑,管理科学,应用统计,专业讲座。

第二,研究方向的专业课程。每个学生选择第一研究方向和第二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都开设两门专业课程。学生要求修习第一研究方向的两门课程和第二研究方向的一门课程。我的第一方向,是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第二方向是社会理论与公共政策。这两个方向,我修了三门课,共11分。

第三,专业研究方法课程。每个学生由导师指定3门方法论课程。一般而言,是学生自己选好,请导师批准。当年正是计算机最热门的时候,我就选了学校信息技术学院的两门计算机课程,结果被导师坚定地否决了。他说,你本科的时候学的计算机课程应该足够了,你现在所缺乏的,是社会科学方面的训练。这一下,就断送了偷偷改行转IT专业的梦想。我修过的三门课是:多变量分析,制度分析,社会资本与公共政策。共10个学分。

学校规定,除了上述这些必修的课程以外,导师还有权要求学生在学生薄弱的环节多修课程。我在导师的建议下,另外还修了三门课:技术转移,文化与技术,技术合作与战略联盟。共9个学分。前两门基本上是所谓的导师单独指导阅读与研究(directed reading & research)的形式,后一门课则是选修的外校课程。那是乔治·华盛顿大学开设的一门课,因为DC附近的几所大学互相有协定,互相承认对方的课程,也接受对方的学生。记得为了上那门课,没少花时间在路上,因为要做公共汽车,还要倒地铁。

我们学校的博士项目是这样设计的:在修完上面提到的8门专业基础课之后,学生要参加资格考试(qualifying exam),这个考试实行末位淘汰制度,不幸成绩排在最后的话,是要退出博士项目的。考试过程达三天,要根据试题提供的资料,回答指定的问题,写出相应的政策报告。

通过资格考试后,进入研究方向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研究方法课程的学习。在完成这些课程后,学生要求选择自己将来写作博士论文的大方向,并就这个方向写出文献综述。在博士项目计划里,叫做field statement。在完成field statement之后,学生可以选择一个三人组成的教授委员会,由这个委员会阅读学生的field statement,并出题考察学生对其研究方向的理解。这个考试,叫做field exam。考试为期三天,委员会的每个成员出两道题,由学生任选其中一道,都是综合性的大论述题。三道题答完,是比资格考试答卷更长的文字。

通过field exam后,学生才进入博士论文阶段。他先要在自己的field statement所描述的领域里,选择一个研究题目,然后就这个研究题目,再进行文献调研,研究路线设计,并规划研究进度。等开题报告写作完毕,自己觉得差不多了,就跟导师商量,开始组织论文开题答辩委员会。成员定下后,把自己的开题报告送给委员会成员,收集反馈意见,修改后,就可以择日进行开题答辩了。开题答辩通常是半天时间,此时学生应该对自己的研究项目了然于胸,一般不会有什么风险了。

开题后,按照研究路线和进度开展研究,写作论文。中间的过程就不表了。论文写作差不多完成了,这时候要着手组织论文答辩委员会。通常开题答辩委员会的成员,就是论文答辩委员会的人,但也有人员变动的时候,另外更多的时候是增加新成员。此外,学校要求,答辩委员会必须包括一名本学院以外的校内教授,以及一名校外的教授。学生的导师,一定是答辩委员会成员,并当然成为答辩委员会主席。

论文答辩的时间也是半天。这个时候,学生应该是全世界在自己研究的这个项目方面懂得最多的人。因此,答辩也没有什么好紧张的。答辩后,委员会成员签字,就算通过了。一般而言,委员会成员会对论文提出一些修改意见,答辩会员会主席会等到学生根据这些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定稿后,才签上自己的名字。

我个人攻读博士的历程,是三年课程,三年论文。课程修了三年,是因为开始的时候,导师认为我的英文不够好,修太多的课会比较吃力,只让我每学期修两门课,后来才放宽到三门。论文写得慢,一是我个人比较散漫,二是在收集和整理数据方面走了一些弯路。现在想想,这个学位应该5年就能拿下来的。

我的所有课程的GPA (Grade Point Average,平均成绩,课程成绩为A得4.0,B为3.0)是3.82,这个成绩比不上那些全A的精英,但肯定没有给咱中国人丢脸。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485-723248.html

上一篇:那篇闪闪发光的论文(Coase,1937)
下一篇:由曲阜师范大学的遭遇所想到的
收藏 IP: 202.151.68.*| 热度|

19 曹聪 王德华 谢力 武夷山 魏东平 赵斌 郑永军 毕鹏翔 梅志平 陈小润 王芳 褚昭明 廖晓琳 李侠 傅蕴德 biofans bridgeneer ymrcls vldb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8 1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