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千古事,署名需谨慎
前两天有个老外同事过来,手里拿着一篇他正在审理的稿件,满脸的疑惑。他问我认不认识这篇稿件的一位作者?出于好奇,看了一眼,我当然知道这是国内一非常有名的教授。我问他有什么问题吗?同事一脸非常困惑的说,你确定是中国非常有名的教授?可就这篇文章的质量来说,不像有教授认真修改过啊,里面内容且不说,单说英文表达读起来就实在难受,而且逻辑混乱。。。。。。
同事这么一质疑,搞得我脸都有点发烫。在把论文大概扫了一遍以后,我说这篇文章很可能是学生自己写的,挂了导师的名字,投出去之前导师可能还没有机会看。。。。。。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同事更加疑惑地说,不经过别人知道怎么可以随便挂人家的名字?而且还敢擅自就投出去?这时,我已经警觉到刚才自己的匆忙解释出问题了,赶紧说,这在中国应该是很小概率的事,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很规矩的。为了让同事相信,我说我在香港读博士的时候,是专门上过科技论文写作的课程的。拿投稿来说,投稿之前,通讯作者是要给每一个共同作者都发email通知确认是否愿意作为共同作者,如果对方同意就请给出具体的修改意见,然后把每个作者的修改意见再群发给其他作者,直到大家都没有意见了,通讯作者才会把稿件投出去,然后稿件后续的审稿进展以至最后结果都会第一时间通知每一位共同作者。一旦审稿意见回来后,虽然通讯作者主要负责回答审稿人的评审意见,但会把详细的回复通知所有的作者并征求他们的意见,最后经每个共同作者都同意后才会重新把修改稿投回主编。同事看我一口气解释了这么多,赶紧相信了我说的“小概率事件”的观点,笑了笑说,我再认真看看论文的内容吧,这么直接拒掉可能确实有点不妥。
看着同事离开的背影,我真是有点五味杂陈。我不得不承认,刚才由于自己的“爱国情结”确实是跟同事撒谎了。上面提到的这个真实例子,我不敢说在我们伟大的中国是普遍现象,但肯定不是小概率事件。但你还能怎么解释呢?你跟老外同事讲,我们中国的博士生要想毕业都有发表论文的压力,理工科的没有SCI论文是不让毕业的,所以很多学生很浮躁,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可,这些是理由吗?我很容易想象得出如果这么进一步深究下去,同事会更加疑惑。他会说,哪里的博士生没有论文压力?有压力就可以不遵守规矩?
是啊,说起这个规矩,这让我不由得还要感慨一下。我记得在我去香港读博士前,大概十几年前,说句实话,之前我真的没上过所谓科技论文写作的课程。直到我到了香港以后我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我记得在香港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国际会议论文。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十几年前,当时中国学生能写篇高档次的国际会议论文都是不简单的事。也就是因为这篇会议论文,我遭到了当时的一位香港教授严厉的批评。当然这位香港教授是共同作者,而我既是第一作者又是通讯作者。坦率地讲,之前我根本没当过通讯作者,不过我还是觉着通讯作者权利应该很大。当时论文投出后,评审意见还不错,我修改的也不错,正准备再次投回时,我国内一朋友问我能不能给他挂个名字,因为他着急要进职称,需要论文。我本来就一仗义的人,心想这点小事,举手之劳,不足挂齿。当时也没经任何人同意就把朋友的名字加上了,然后就投回去了,心里还觉着做了件好事,颇有点成就感。然而没过几天,会务组就给每个共同作者群发了一封信要确认这个新加上去的我这个朋友的名字是否有贡献?我当时还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心想,贡献随便找个理由还不小事一桩!然而,这时,香港的教授来了,问我到底怎么回事?我还算诚实,一五一十把整个事的来龙去脉说了。教授是边听边摇头,最后很无奈地跟我说你们大陆来的学生必须要好好上一本课,那就是科技论文写作,你们这方面的训练太欠缺!我清楚地记得当时香港的教授跟我这么说过一句话:“你知道这次国际会议的主席给我来了一封信专门问了这件事吗?因为我是共同作者,我要对这篇论文负责,一旦这篇文章出了问题,以后想改都改不了,我会在国际同行面前很丢人!”香港教授接着说,好在这是一篇会议论文,如果是期刊论文,你知道主编会怎么做吗?主编会因为你擅自添加的共同作者,而重新组织审稿。而且如果你的理由不充分,会给主编留下学术不端的嫌疑,严重的会进入黑名单。知道什么是黑名单吗?黑名单就是一旦你有不良记录,会被编辑把你邮箱放入这个名单,下次你再投稿,会直接拒掉!你要记住,这个圈子其实很小,当你是个无名小卒的时候,没人搭理你。一旦你有点名气了,就会有人关注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听着香港教授的教诲,让人惊出一身冷汗!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1: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