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Liblo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Liblog

博文

与国内师生谈科研输出5:与编审人员打交道 精选

已有 21702 次阅读 2012-9-19 12:34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学:学生,教:教师,李:李晓榕

教:说到答复,我觉得,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如何比较好地答复评审意见是件头疼的事。

李:对此,我想说两条。第一,对自己文章的要求和标准不能低。如果你的文章粗制滥造,当然不可能对评审意见给出令人满意的答复。所以,第一条是基础。第二,要尽可能好地掌握答复技巧。关键是设身处地,多尝试站在编审人员的立场看问题,换位思考。我想起一个真实故事。有人在答复编辑的信中说:我们的投稿并未授权你可以在发表它之前让其他专家看,我不觉得有任何理由采纳匿名评审人的意见(它们恰巧是错的)。鉴于此,我将考虑在别处发表。(We sent our publication to you without the authorization that you may show it to other specialists before it is printed. I do not see any reason to follow your anonymous reviewer’s recommendations (which incidentally are erroneous). In view of the foregoing, I will consider having the work published elsewhere.)谁会如此冒犯编辑?

教:……
什么?这就是评审?
编审人员对文章的误解,作者应自责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运气不好,审稿人没看懂他的文章。其实,他并不比别人运气更坏。这种心情很自然,但虽然心里不快,也应尽可能追究自己的责任,自己没把文章写好、清楚得审稿人没法看不懂。总的精神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即使是他们搞错了,也要追究自己的责任,是自己没写清楚,所以要修改。至少要给他们一个改变看法的理由,给他们一个台阶下。不应指望他们能沙里淘金,在含混不清的表述中发现闪光的宝贝。更不能咄咄逼人,让审稿人认错,要人认错很难,往往适得其反。③观点一致的错误意见很少见,所以有时还可以明确指出编审人员对此观点不一致。比如一位审稿人说这个东西不好,而另一位说它好。不过,这时要特别小心,尽量避免冒犯审稿人。注意,即使审稿意见错了,也不说明你是对的。即使审稿意见过于负面,也要尽可能以平常心对之。审稿机制主要旨在淘汰不合格的论文,难免“伤及无辜”。有道是:只要去除不平之心,事事都会变得更易于忍受。(once we lose our sense of grievance everything becomes easier to bear.)如果几个审稿人都没看懂,那更是论文有问题,至少是写得有问题,或者是投错了杂志,审稿人不合适。如果是后者,那应改投别处。不过,不该不加修改就投别处,你的论文可能落入同一评审人之手,他可能会因为你不做任何修改而恼怒,认真的作者不可能对评审意见置之不理。另外,不同期刊风格不同,你也应该有针对地做些变动。

教:您是说,要坚持自己的观点,改进表述,以免误解?

李:既是又不是。改进表述以避免误解是理所当然的。是否要坚持自己的东西,要看情况。如果你的观点很重要,那当然要坚持。但另一方面,如果不是原则性的、重要的东西,没有对错的问题,就没必要坚持己见而跟编审人员争辩。要学会做非原则性妥协、让步,让编审人员觉得你是合乎情理的。

教:您能不能说得具体一点?

李:比如说,有些习惯的表述,没有对错的问题,就没必要坚持。再如,记号的选用、参考文献的顺序,等等。

学:有时收到评审意见后,觉得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很沮丧,真不知该怎么答复。

李:在大多数情况下,你这种感觉是错误的:
你并没有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归根结底,往往还是文章内容不够好或者写得有问题。当然有例外。多年前有一次,我跟组内的一位老师合写一篇文章,投到《IEEE信号处理汇刊》,一审意见是“条件录用”(conditional acceptance),改后投去,二审意见居然是“大改”(major revision),副编辑恐怕是个新手,太认真了,又找了五位审稿人,其中三位是新的。我写的答复就不客气。我说,我当Editor、审稿人、作者,经手的文章也有将近一千篇了,没见过这么干的。怎么会“条件录用”后还去找多位新的审稿人?没有几个新的审稿人会马上接受一篇稿子的,这不公平。何况,正好有个新的审稿人又非常苛刻。怎么证明他苛刻呢?我把各审稿人的意见列一个表,他对所有方面的评语都明显最苛刻,所以我说根本不能太多考虑他的意见。我的合作者看后非常担忧,说这样回复,文章会不会报销啊?我说他没道理,我们有理。不久后收到决定,没有直接回应,只说“祝贺你——我认为你的文章非常好”(congratulate you on what I believe is a very nice paper),就发表了。还有,大多数评审意见不太斟酌字眼,可能显得草率、武断、随意、甚至前后矛盾或反复无常。这时尽可能不要动气:审稿人为什么要这么“无知、傲慢”、“故意”跟你过不去?要尽可能在自己这一方找出可能的原因,做相应的改动,避免其他人有类似的反应。

教:如果文章被拒,是不是还可再投原期刊?

李:主要当然看Decision Letter的内容。拒录有不同档次。如果拒录得十分简短干脆,那不能至少不该再投。如果留有余地,那可以考虑。这时,你得有相当把握,不利的审稿意见会被你的修改稿说服。所以,如果一个相当负面的审稿人的意见都集中在文章的前面部分,那不是好兆头,这说明他很快就得出拒录的意见,根本没读完你的文章。如果你修改后再投去,他很可能又会在后面部分发现一堆问题。

教:有时候评审意见给的好像是个哲学的说法,比如说你的方法提高了精度,但增加了计算负担,为什么不用简单的。如何看待这一点?像这种不疼不痒,对文章没什么帮助,而又非回答不可的意见,怎么答复才好?

李:对于见仁见智的问题,可以客气地暗示:你可以有各种观点,但请不要把你的观点强加于我,比如说:We hope that we can all agree to disagree on this matter. 如果纯粹是观点不同,他当然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是你也有权不采纳他的观点。无论如何,还是应该尊重审稿人的意见,最起码让人感觉你确实很认真地对待他们的意见。这是真正的尊重。如有疑问,可以向编辑咨询。我想强调一点。编审人员、特别是Editor和Associate Editor都不容易。他们往往都是大忙人,处于上升期,时间很少。他们要为学科做一些贡献,同时扩大知名度。到一定地位之后,一般都辞掉,因为很花时间。有一个笑话,道出了他们的无奈和苦衷。一个Editor和一个主教去世后都上了天堂。主教发现分给他的住房远不如分给Editor的,大惑不解,以为哪里弄错了,就去找上帝。你猜怎么了?上帝说:没错,已经有几百名主教到天堂来了,而这个Editor是唯一升天堂的Editor。可见,当Editor而又能上天堂有多难,上帝也以稀为贵。
关键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要尽量以他们的方式思考,从他们的角度来看问题,理解和谅解他们的误解,给他们提供方便,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比如在回复时引用审稿意见原文,在修改稿上用不同颜色标出修改部分,等等。如果你考虑得比较周到,他们对你的感觉就会好,觉得你比较体贴,替人着想,不错。

教:如果不同的审稿人的意见直接矛盾怎么办?一个说这个东西没什么意思,一个说它不错,怎么办?

李:这种情况往往是观点不同。“学问者天下之公,见解者人心之异。”(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先判断哪个审稿人对你的文章更了解,这是一个层面,有的审稿人可能不太懂。当然,关键要看你自己是哪个观点,怎么做对文章更好。经常是这样,我持某个观点,觉得某个审稿人说的没太多道理,而又有另外一个审稿人支持我。这时可以说,这东西有不同的看法,言下之意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另外一个审稿人支持我,你不能强加于人。这时可以适当地改动一点,吸收他的意见的合理部分。如果需要改动一些,又不能完全接受,那你既要解释,又要改动。在答复里要一分为二地说,这部分我觉得合理,所以我这么改。

教:关于评审意见,回复时有没有必要这么客气。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模板,才知道英文对于表达感谢有这么多种方式。要是我的话,就不好意思提意见了。

李:这因人而异。一般在答复每个审稿人的意见之前,先表示感谢,写得最好有针对性,让人觉得你确有诚意。如果一个审稿人确实提出了不少有建设性的意见,我就特别强调一下。如果都是千部一腔,人家就知道是套话。所以,我觉得应该有所区别。如果真心实意想表示感谢,你肯定会说得比较具体。把你想谢的地方具体地写出来,人家是会感受到的。

教:期刊允许作者推荐审稿人,但它未必用。针对某人的文章做的工作,当然希望他来审。所以应该推荐什么样的审稿人,推荐的审稿人有多大的可能性会被用到?

李:这不好讲,我当Editor时,一般都不直接用作者推荐的审稿人,往往把某人推荐的用来审别人的稿子。一般来说,要推荐相当熟悉你这篇文章的相应课题的。当然,他最好比较客观,不太苛刻。不要推荐自己的好朋友,一旦发现,编辑对你的人格就有疑问,于你不利,特别是你的文章在可取和不可取之间时,而这样的文章相当多。我一般都在投稿信中明确说明推荐这些审稿人的理由,以及与他们的关系,多数是不认识或者仅有一面之交而已。这样明确说明,便于排除荐人唯亲的嫌疑。有时运气不好,这样推荐的审稿人中有些可能比较苛刻。即便如此,也可能是吃小亏占大便宜,因为编辑由此信赖我的推荐。有几次,我认识的编辑就主动告诉我,说我的推荐的信任度很高。

教:要是推荐天尊,肯定是想挨批!

李:如果要推荐天尊,你得非常自信才行。文章质量好、水平高、贡献大,那可以推荐天尊。一言九鼎,容易产生影响。问题是:在天尊的层次上,你这自认为好的东西到底好不好?如果你对某篇文章很自豪,不妨直接送给一些专家学者,扩大影响。

教:有些期刊问这篇文章是不是引用了本期刊的文章,编辑最终在决定的时候对这条有多大的考虑?

李:一般不太重要。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如果你引用的文献里,另外某个期刊的明显比本期刊的多得多,我就会觉得你恐怕应该投另外那个期刊。如果比较分散,那一般关系不大,说明这专题基本上没有哪个杂志特别对路。只要你的专题在本期刊的覆盖范围之内就行。另一方面,期刊也希望被引用量大,以提高影响因子。

教:有时编辑和审稿人要求作者引用他们的参考文献,而那些文献与这篇论文关系很小。这合理吗?作者应该怎么办?李:如果关系很小,那不合理,不该引用。这时,一般明说你认为关系很小,就可以了。大多数编审人员不会也不好意思坚持。如果确实有关系,那不妨引用,以示尊重。

学:审稿人收到修改稿后,是重新看全文呢,还是只看修改部分?

李:这因人而异。有些人只看修改部分,有些人又看全文。一般来说,如果他们还记得文章的主要内容,更有可能只看修改部分。如果需要又看全文,复审周期就较长。所以,在确保修改和答复质量的基础上,要尽快递交修改稿,除非由于某种原因,你真的很希望审稿人又看全文,比如你做了大改,文章质量大幅度提高。

学:一篇文章投出去之后,我们往往急于知道评审结果,但不知道编辑对询问进展有何看法?

李:不妨询问,但不应太急。总的来说,不必过于迟疑,不敢查询评审的进展,但要合理。举个例子,某个杂志正常情况下三个月能回复,那一般要多等个把月,比如说四个月,再去询问。刚满三个月就去问,人家会觉得你太急迫了,没太替他们考虑。要给人家一些裕度。太长时间不询问也不好,有可能是卡在哪里或者出了问题,而且,时限过后的询问会带来一定的压力,能使评审加速。只要时间够了,对于询问,编辑一般不会有不好的印象,除非你的语气不好。

教:如果时间太长了,是不是要撤稿?

李:遇到这种情况,那不妨问得更具体点,比如有几个评审意见已经回来,还要再等几个、大概多久?然后再做决定。

教:有时候就倒霉。上次我投稿,拖了三个月才收到回信,人家说邮件服务器坏了,没办法。

李:我还有更倒霉的。多年前我投一篇文章到《IEEE自动控制汇刊》,等了一年左右去问副编辑。他就一直搪塞,拖到两年多,毫无结果。我的合作者很气愤,说了一句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连屁股都不会挪!(He doesn’t know how to move his ass!)我直接找主编,主编说:你告诉他,你已经跟我联系过,再无进展,我们就会采取其它措施了。我再问,他还是不理我。事后他说,他当CDC大会主席,忙了很久。可是,他忙完以后也没理我。骚多不痒,债多不愁,他可能觉得反正已经拖了很久,再拖也无所谓。我只好又跟主编联系,主编另找了审稿人,三四个月后评审结果回来,直接一步就录用了。录用以后,叫我们把最终完稿还寄给那个副编辑。结果又泥牛入海,半年没消息。我又跟主编联系。主编说:他连我也不理了。那篇文章一审就录用了,但前后竟然花了快4年,实在够惨的。就这,发表时主编为了补救,还让我们插队了。幸亏主编不错。这篇文章就是我的变结构多模型方法系列的开篇之作。更有甚者,我当《IEEE航空航天与电子系统汇刊》Editor时,一位副手在一两年内,居然搁置所有收到的几十篇投稿,不作任何处理,害苦了这些论文的作者。他编造各种借口,答复作者的询问。

教:后来是怎么处置的?

李:他当然被免职,信誉扫地,恐怕永无翻身之日。奇怪的是,他平时待人接物相当不错,否则我也不会选他当副手。我至今也不完全知道他为什么不处理那些稿件,缺乏时间肯定是一个主要原因。

教:修改稿和初稿不同,比如方程的号码就不同,答复时是引用修改稿好呢,还是初稿好?

李:当然是修改稿,因为审稿人更感兴趣的是修改稿,而且复审时也更容易得到修改稿。

教:您说的这些体会,是不是都是针对国际知名期刊的?

李:是的,我在国内期刊的文章寥寥无几,几乎全是在86年出国前。我在国外的文章差不多都是在IEEE的各种汇刊上。所以,我的体会大都是针对IEEE汇刊之类的,不过,这些体会应该是通用的。


要点汇总


正在出的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现代化之弊

1:崛起的代价                                                


与师生漫谈科研

1:我有科研之才吗?                                            2:我该做科研吗?

3:逻辑推理的作用                                              4:人生价值

5:生命的延续                                                  


已出博文系列:

与师生谈科学之弊

1:线式因果思维1                                               2:线式因果思维2

3:线式因果思维3                                               4:螺环之奇妙

5:幻化的因果                                                  6:不牢靠的因果推理

7:分析还原病                                                  8:还原论教条

9:基因未必基因                                                10:割根裂本

11:强拆硬分                                                   12:科学的领地

13:科学的致命伤                                               14:科学的致命伤2

15:逻辑之可错                                                 16:逻辑可错之源

17:“脚踏实地”的逻辑?                                       18:逻辑:真理焉?宗教焉?

19:想不清原理                                                 20:想不清原理2

21:逻辑教的改革                                               22:逻辑教的改革2

23:精确性的终结                                               24:科学哲学

25:务外逐物                                                   26:科学六弊

27:科学之弊总结


与师生谈科研选题:

1:科研的战略、战术和战斗力                                    2:选题三准则:趋喜避厌

3:选题三准则:如何培养兴趣                                    4:选题三准则:择重舍轻,扬长避短

5:得题之关键                                                  6:如何应对新潮

7:选题四建议                                                  8:总结:选题好比找对象


与师生谈研究策略:

1:科研四要素                                                  2:突出重围的法门

3:人人信之而善忘的黄金法则                                    4:孤胆方是英雄,独创才有真才

5:大道至简,科学之魄                                          6:弃繁就简

7:以特制胜                                                    8:综括

9:反行众道,改形换状                                          10:迷雾中的灯塔

11:技穷时的上策                                               12:驾驭时间之术1

13:驾驭时间之术2                                              14:保质增产之法

15:类比、联想、猜测、推证                                     16:评估

17:总结与回顾


与师生谈学习门径:

1:广度与深度                                                  2:增加深度的窍门1 

3:增加深度的窍门2                                             4:增加深度的窍门3

5:增加深度的窍门4                                             6:增加深度的窍门5

7:增加深度的窍门6                                             8:如何培养直觉和想象力?

9:基础不好,死路一条?                                        10:阅读策略1

11:阅读策略2                                                  12:博览之术

13:增强记忆1                                                  14:增强记忆2

15:如何听讲                                                   16:最佳捷径


与师生谈科研输出:

1:论文写作五要点                                              2:论文的结构、条理和语言

3:标题、摘要、引言、结论                                      4:作学术报告四建议

5:与编审人员打交道


与师生谈科研道德:

1:何谓弄虚作假                                                2:何谓剽窃?

3:何谓自我剽窃?                                              4:版权

5:谁该当作者?                                                6:署名顺序怎么定?

7:其他学术不当行为                                            8:总结

上一篇 下一专题



学术不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87793-614338.html

上一篇:与国内师生谈科研输出4:作学术报告四建议
下一篇:与国内师生谈科研道德2:何谓剽窃?
收藏 IP: 117.32.153.*| 热度|

37 李本先 李万春 何学锋 刘军胜 黄洪宇 周海华 吕鹏辉 杨建军 窦亚琪 方琳浩 李心诚 付宁 程威廉 温世正 苏盛 肇极 韩涛 唐小卿 秦承志 梁建华 刘淼 肖红伟 李土荣 赵美娣 黄育和 杨靖 梁智鹏 唐常杰 屈林 林涛 肖振亚 neilchau xuqingzheng wangy86 ahsys NoteFirst ccc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2: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