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言志、涵情,可替代否?

已有 2326 次阅读 2016-4-26 08:44 |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有学者说,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就可以毫无阻碍地传递到今天。这些作品仿佛就是现代的才华横溢的诗人为我们而写的,仿佛就是代替我们来抒写内心情思的。这样的话,应该有一定的道理,但凡事也不能太绝对。

举例来说,有初上大学者,头一年,特别是一般遇到的第一个节日是中秋节。这个节日,家住学校附近的学生还有机会回家看看,而路途遥远的就没有这样的可能性。在思乡思家的心情中,伤感有时是难免的。于是那学者便说,其实完全有古人的诗来帮助我们抒发这样的情怀,那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还可以用“但愿人常久,千里共婵娟”,都能表达这样的心情。不过,在我看来,有的人,在有的时候,也许用这样的诗词佳句能够较为确切地表达当时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怀。但在更多的人那里,更多的时候,这样的佳句也未必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心情。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古时的佳句与后人自身内心的感受并不都是重合的。

佳句可以欣赏,但未必都能适用于自身。如果如那位学者所说,唐人宋人的诗词都如此丰盛豪华,那后人就什么也不用再写了。无论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都已有前人代言,后人只需直接引用便罢了。可是天下的事哪有这么简单的?

无论是诗言志,还是诗缘情,总是个人在那一时间的感受,有一种表达的冲动,于是才会有诗词歌赋。这不只是一种才艺,更是一种内心的需求。古人写这些东西有他们自身的需求,当下的今人也一定会有这样的需求。古人的内心代替不了今人的内心。这本来就是一个很明白的道理。

当然,有的时候,由于内心感受丰富,比如百感交集,可能一时就想不出更好的佳句,那么引用古人的诗句也就是一种自然的流露。鲁迅说向秀祭奠稽康,写的悼词很短,因为实在太悲伤了。不是没有话说,也不是没有才华,只是因为情绪激动,反而感觉无话可说。在这样的时候,人们确实会立刻想到前人的句子,会使这样的表达宣泄自己的内心。但如果过了一段时间,心情逐渐平复,再想起此事,很可能会有佳句滔滔不绝,喷涌而出。

古人的经历,今人有可能再度经历,而今人的经历,古人可能就不一定会有。所以古人未曾可能的经历,而今人已经有的,那么这样的感受,古人的诗句就没有可能表达出今人的内心情怀。今人要想表达自身的内心,只能靠自己来写。

中国的古典诗词确实是一个丰富的宝库。我们这些后裔和子孙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甚至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的后代会继续从这个伟大的宝库中汲取营养,滋润着他们的心田。然而仅仅是守住这样的宝库当然是不够的,我们同样也有责任向这个宝库中填充我们的瑰宝。我们也能挖掘我们的珠玉,也能采撷我们的珍宝,我们也有责任向先人创立的宝库中存放我们创造的财富。

或许有人会说,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还会有人热衷于做这种事吗?这不用担心,今天学习创作古典诗词的人大有人在。虽然在初始时期还有点不伦不类,还有点东施效颦,还有点非驴非马。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一定也会有更多的佳作问世,不会辱没我们的先人。

尽管我们有现代小说,现代散文,现代诗歌,但古人们所创立的那些优秀的诗词歌赋,一定会被我们及我们的后人永远珍视。我们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会心甘情愿地学习我们先人的这些本领,来创造我们生活中那最优美的诗歌。或许当代的人们中,有一些人还有些浮躁,还有些肤浅。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个样子。浮躁和肤浅可能会存在于一时,但毕竟会有更优美更深刻的东西来取代它们。

不仅唐宋诗词是我们的优秀文化宝库,在此之前的汉赋、古诗和古乐府与南北朝时期的乐府,都是我们的文化宝库。这都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甜美的乳汁。

不知因为什么原因,现代诗(已经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词了)特别奇怪,居然不讲韵律。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人理解的。国外的诗歌,尽管是西文,也是讲韵律的。我读过的一些俄语歌曲的歌词,基本上是第一、三句用一个韵尾,第二、四句用另一个韵尾。可是咱们现在的所谓现代诗,完全可以不顾及这个韵律节奏。没有韵律那能叫诗吗?可是很多人觉得这就是诗。当然,现代诗里也有意境,但有意境的就一定是诗吗?这里就不点那些当代诗人的名字了。无论是三十年代的,还是八、九十年代的,或许在有些读诗人看来,意境不错,有感染力。但只有意境,没有韵律,是无论如何也谈不上这就是诗歌的。

学写传统诗词,并不需要完全学那些用典。用典太多,太难,太偏僻,太晦涩,对诗词都是一种伤害。如果是众所周知的典故,用一下自然没问题。用典太多,反而对诗词的美形成一种伤害,是得不偿失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972817.html

上一篇:音乐之别
下一篇:用手机还能干什么
收藏 IP: 114.246.164.*| 热度|

7 唐常杰 李颖业 柏舟 姚伟 李方和 钟炳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02: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