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9日东方卫视《这就是中国》节目请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作为嘉宾,也作为其中的一位主讲人。林宝军讲的几件事给我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一个是他讲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需要原子钟。原来他们是向瑞士订购的。但由于中国于2006年退出伽利略研究计划,瑞士决定不把原子钟卖给中国。瑞士生产的原子钟是铷原子钟,而更为先进的是氢原子钟。林宝军说,既然瑞士不卖给我们,我们只能自己做。而且要做也不再做铷原子钟,要做就做氢原子钟。
实际上,在氢原子钟开发完成后,北斗工程也做了铷原子钟,毕竟铷钟的技术更成熟一些。林宝军还说,他们在北斗上装了氢原子钟后,作为后备支援设备,也装了铷原子钟。万一氢原子钟出现了毛病,铷钟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顶上。林总师的意思是,我们在开发北斗系统的过程中,受过很多西方国家的气,人家不可能把技术卖给你。你要想发展,就必须自己创新。中国在很多情况下,走上创新之路是被逼无奈的。我以为,主要是在没有更大的外在压力之前,自己做创新的动力似乎总嫌不足。而外在的压力一下子增大了,人的气势也就被压了起来,创新的动力一下子就提高了不少。
在开发一个新产品,到底要使用多少新技术,林总师说,按照一般行业里的规矩,在新产品中使用的新技术不应超过30%。因为超过了这个比例,风险就会增加很多。所以这是从工程安全的角度上来做了这么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林总师说,他们在北斗上使用的新技术实际已经超过了70%,如果再说得猛一点,其实就是100%都用的是新技术。这样的胆量确实不多见。从某种程度上说,或许北斗研发者也不一定就想一下子就用到100%的新技术。但是,没办法。因为以前中国就没做过导航系统,而原有的技术都在西方人手里,你也拿不过来。所以,如果要搞北斗,只能用自己的技术。而自己的技术只能是自己创新而得到的。所以100%新技术的应用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我想起美国开发新型战机F22和F35。两者都用了不小的新技术。特别是F35,新技术使用的比例比F22还要高。结果,F22存在着一些问题,但问题还不算太大,算是在可控的范围之内。而F35,情况就不一样了。几次F35的事故,已经让F35的安全系数大幅度下降。虽然F35技术很先进,功能也先进,但是这么高的风险,让飞行员飞起来,总是有点让人肝儿颤的。将来一旦投入实战,能不能完成作战任务,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所以,在我看来,如果能够不用太多的新技术,估计林总师他们也不会一下子用上那么多新技术。这不是被逼得万般无奈吗?你不用自己创新的新技术,你就没得用。没得用,那么中国自己的导航系统永远上不去。上不去,就会永远受制于人,这个问题就会更大。
这样做,风险就会大大地增加。因此,在研发过程中,相关的质量可靠性保障就更为重要,一点都马虎不得。所谓精益求精,不只是锦上添花,而是生存的必需。中国的航天人在这个方面是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的。
林总师还讲到一个问题,就是在创新过程中,不能沿着别人走过的路所指引出来的方向。他举了一个例子,日本的富士,美国的柯达,在胶卷领域里都是绝对质量上乘的。中国做的胶卷,在质量上,在分辨率和清晰度上,与他们的产品都有着一定的差距。我记得,当时中国的保定有个胶片厂,生产的胶卷牌子叫乐凯。后来听说乐凯的质量也不错,也赶上来了。但距离富士与柯达还是有所不足。当时好像还听说,乐凯跟那两个国外品牌还有合作,但不能确定。数码相机出来后,研发者都把研究目标定在如何提高照片的清晰度上。事实的结果是,据林总师说,现在华为手机的拍摄清晰度要超过苹果手机。而富士与柯达的胶卷已经几乎无人问津了。这就是创新。我们如果在胶卷领域里追赶人家,再怎么追,即使有一天真的在分辨率和清晰度超过了富士和柯达,那最终的结果还是会被数码相机所淘汰。所以那样一种追赶和创新的路子是有些问题的。
林总师说,我们搞北斗导航系统,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地面站的问题,美国在全球有很多军事基地,他搞地面站基本没什么问题。欧洲虽然没有美国那么多军事基地,但不少发展中国家是买欧洲发达国家的账的,所以欧洲要在这些发展中国家建设地面站,问题也不会太大。但中国不行,不是中国跟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不好,而是美国与欧洲一定会想尽办法打压中国卫星地面站的建设。
林总师说,所以,中国在北斗上有一项创新技术,是欧美所不具备的,那就是星链连接。在有地面站的情况下,当卫星飞在地面站上空时,卫星与地面的联系才有效地建立起来,而中国是星链连接技术,是当一颗卫星飞到某地上空时,地面的信息可能通过头顶上的这颗卫星传送到其他卫星上。当这颗卫星把收到的信息传送到中国上空的同步轨道卫星时,那颗同步轨道卫星就会把传送过来的信息发回到中国的地面。这就不需要在世界各地都建地面站了。这个创新的技术也是我们的对手给逼出来的。
所以我想,当我们没有面临外在压力的时候,我们要搞创新的想象力是不是也不一定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而当我们被逼得走头无路的时候,我们的想象力就可能得到更大的发挥。如果在我们也能够建立起一系列地面站的时候,我们不会想到用星链连接的技术来传送卫星所收集到的信息,因为似乎没有那个必要。现在没有地面站了,无路可行了。我们就必须想出一条新路子来。可能在很多情况下,创新意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出来的吧?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5: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