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主?

已有 2988 次阅读 2014-12-22 00:0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主?对于西方资产阶级式的民主,我们并不都是完全否定。我们否定的只是不能无视中国的现实情况,盲目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民主?

在抗日战争期间,在抗日根据地,我们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在有条件的地方和时候,我们也可以进行民主选举。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建立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从法律上说,这些人民代表都是选举产生的。尽管如此,我们对我们的民主政治还是不太满意,总觉得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

广大群众的一个感觉是,我们人民的决定力量到底表现在什么地方?这一点体现得不太鲜明,或者说不太具体。的确,这样的问题是存在的。对于中国人来说,民主更多的是需要一种参与感,一种参与的实在感。在很多情况下,老百姓没有进行任何参与,可是政策下来了,说定了就要这么干。或许,这个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老百姓的利益的。但是由于缺乏老百姓的实际参与,所以好的政策出台了,也会照样挨骂。因为由于老百姓不了解,由于执行政策的官员也未必理解,或者还要加上自己的歪曲,所以好的政策并不都能得到好的结果。这就是缺乏民主的缘故。

我也不是记得很清楚,1975年的宪法在通过前,还要经过全国人民的讨论和提意见。但1954年的宪法草案是经过全国人民讨论过的。虽然1975年还是文革期间,虽然那时的宪法还保留有罢工自由的条款,但当时那种请全国人民共同参与宪法条款讨论的方式还是值得发扬的。1978年的宪法把罢工自由,还有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自由也给取消了。说是这是文革的遗毒。或许这些条款被取消不是没有道理,但总应该有新的渠道来让广大公民表达这种自由。遗憾的是,当时没有顾及这个问题,现在也没人再提这个问题。这多少是个不足,如果说不是失误的话。

民主,必须要让公民具有发声的通道,而且这个通道不是虚设的,而是能发挥实际效用的。现在理论上具有公民可以通过各级人大代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声音,但在实际操作上,还是存在不少障碍,远不够通畅。另外,除了这条渠道之外,也还需要强化或者增设更加直接的通道,现在网络技术已经能使这样的通道成为可能。然而这仍然不够。公民发声的通道有了,但是发声之后会有怎样的效果,能不能产生积极的作用,都还存在不小的不确定。这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的问题。

公民的职权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只是投票,而是参与。小到社区,大到国家,公民都需要有各种不同的参与方式。现在这样的参与方式是远远不够的,也是远远不足的。另外,从中国的传统观念来看,公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积极性普遍不高,总觉得社区的事都应该由政府来管,犯不上让我们自己瞎操心。这其实是一种爷的心态。既然你们政府工作人员说你们是公仆,那么你们就得伺候好我们这些主人。所以中国人不太爱管社区里的事,不是不能管,是不想管,是懒得管。或者说,如果让我们的公民真正发挥公民自身的作用,先从社区事务的管理入手,不失为一种培训的手段。

对于国家事务的参与,也是分不同层级的。比如对于公民所在的县市,所在的省市,是需要构建一个公民参与的平台机制的。这个平台机制可以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牵头,或者政协等机构牵头,关键是要行之有效,不是摆设。现在很多事务都要召开听证会,那么这样一个公民参与的平台机制完全可以用更高效更广泛的手段来征询更多公民的意见,以影响政策的决定和实施。对于官员的人选,现在有一种公示期,但效果并不好,很多公示贴出来,老百姓根本就看不到,弄成一个样子货。将来的公民参与机制,必须把官员的选拔这样一个职能结合到这个平台机制之中。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职能。

在全国层级的事务中,也需要这样一个公民参与机制平台。各部官员的任免,也都要通过这个机制平台。从技术手段来看,实施这样一个机制平台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关键是有关方面想不想这样做。现在的技术水平,完全可以保证这样的机制平台运行起来更为高效,不需要拖拖拉拉。另外,国家重大决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需要结合这样一个公民参与机制平台,虽然并不一定要由这个机制平台用选票来通过。

如果真的能建立这样一个公民参与机制平台,那么我们国家的民主建设不光是大大进了一步,而且可以说走在世界民主步伐的前列。这样的民主才是更为真实的民主,是不需要金钱购买的民主,也不仅仅是选票的民主,而是公民天天都能参与的民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852855.html

上一篇:夜访高镇同先生
下一篇:说说“专家”这个物种
收藏 IP: 111.196.193.*| 热度|

6 吕喆 禹荣明 张士宏 徐晓 范伟鹏 ingzh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0 15: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