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与学生的交流

已有 2236 次阅读 2014-6-9 04:25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上周与学生交流,了解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大二同学在学习模拟电路的时候,发现这门课特别抽象,因此无从把握。学生说,老师告诉他们,这门课就是那么抽象,只能下功夫读书、做作业,似乎别无他法。我问同学,那实验课都做什么?学生们说,实验课能做的也很有限。我是外行,不可能了解更深层的东西。不过,这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许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到了大学,有很多课程的思路与高中时期有了本质的区别。这似乎都不是能很容易解决的,只能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慢慢适应,除此之外,似乎也没有什么其他的良方。对于大二的同学来说,模拟电路可能也属于这一类课程。据学生们说,老师告诉他们,只有先学了这门课,才能学后续的自动控制等方面的课程。而且后面要学数字电路也比学模拟电路要好学一点。希望如此吧。

大一年级第二学期还是要继续学习数学分析,再加上一门线性代数。大约还是数学分析的问题多一点。由于大一学生都是在沙河校区上课,所以跟老师接触的时间不是太多。老师也安排了答疑的时间,但是在老师安排的答疑时间内,学生未必会有问题去问,但在做作业时,如果遇到问题,却未必正好赶上老师安排的答疑时间。所以想答疑的时候,找不到老师。而老师在的时候,似乎一时也找不到问题。

我问学生,那么助教在干什么呢?学生们说,助教也有答疑的时候,但是助教对问题的回答似乎总有点距离,不能完全解决学生们存在的疑惑。而且有一点很重要:学校是要求助教必须跟着老师听课的,而且应该是每节必听。但据学生们反映,助教几乎从来不在课堂听课。这样的话,他们回答不了让学生满意的问题,也就不奇怪了。

我问学生,这助教是哪个系的。学生们说,是数学系的研究生。现在都是聘请研究生做助教、助研和助理实验员。但是对于其应尽的职责,不同的院系执行的情况也有差异。有的院系对助教要求得就严格一些,有的可能就不那么严格,有的甚至就完全放羊了。

所以授课的院系,对助教的管理是需要严格和加强的。既然拿了助教的钱,就得干助教的活。每节必须到课堂听课,这是要强制要求的。对于学生的作业,助教也必须认真批阅,要不然,学生交给作业,得不到认真的批改,这作业做了就没有意义。

另外,对于答疑,我还认为,虽然答疑时间对老师来说是有限的,但是老师和学生还是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交流与沟通,如通过电子邮箱,通过手机短信,都是能够做到的。特别是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遇到问题,作业做不出来,心情是很容易沮丧的。有时候,大家经过相互讨论,也许能做得出来,但有时候即使讨论了很久,也可能依然做不出来。在这个时候,老师的指点就是非常必要的了。如果这时不在老师的答疑时间之内,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箱把问发给老师,再由老师做答。如果问题比较多,同学们也可以把问题集中起来,写在一张纸上,等下次上课时交给老师,由老师经过思考之后,再利用答疑时间,或者上课时间来回答同学的问题。

现在学生上课,几乎没有敢于打断老师讲课来提问题的。可能有的老师不喜欢学生打断课程来提问,但是在我看来,正是在听课中,能够提问或者产生问题的学生,才是真正听课的学生,有了问题就问,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是有的个别老师似乎怕学生提问,而作为学生来说,确有相当多的学生或者很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善于提问,或者不敢于提问的。这种状态是极大地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为什么有问题而不去问,这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说不通的,都是没有道理的。

或许,在我们读中学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多少提问的习惯。但后来早就改变了。不管什么场合,只要我觉得有问题,就一定会找机会提问。当然,这时基本已经不再是以学生的身份了。或许,我们的这种转变已经有点晚了。现在的学生也许过了多少年,也会有这样的胆魄了。可是为什么在现在最需要这种胆魄的时候,他们却严重地缺乏呢?看到学生的这种状态,心里真替他们着急。我也在不同的场合跟同学们说,上了大学,有两样资源必须抓得很紧很紧。一个是老师,再一个是图书馆。这两样东西在社会上都是稀缺资源,不容易找到的。

说到图书馆,也有一些问题,课上老师指定的参考书,图书馆里有十多本,但很快就被借光了,别的同学想看也看不到。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图书馆里的书应该怎样使用才更加合理。像一些重要的参考书,作为图书馆应该分成两类。一类是可以外借的,另一类是不能外借,只能在图书馆里阅读的。这后一类就是所谓参考书。图书馆应该明确规定,凡是定为参考书目的书籍,一律不得外借,只能在图书馆里借阅。如果有这样的规定,那么能够看到参考书的学生数量会大大增加。因为每天开馆的时候,都会有一批新的学生看到这些参考书。而如果这些书都外借出去,它们被少部分学生把在手里,却不一定天天都在读它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801726.html

上一篇:“中医不是科学”的观念极大地束缚了中医的发展
下一篇:生产中使用机器人之后
收藏 IP: 114.250.85.*| 热度|

1 李宇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8: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