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中医不是科学”的观念极大地束缚了中医的发展

已有 2737 次阅读 2014-6-8 02:2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65日的《光明日报》刊登了韩启德的一篇发言,题目是《科学并不意味着“绝对正确”》,如果这个标题作为一个命题的话,我认为这个命题的值为真。不过,韩启德在讲这个问题的时候,主要是强调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其含义大约是,不能只讲科学,不讲人文,如果丢弃了人文素质,科学就不可能是正确的,更不可能是“绝对正确”的。

其实,这里需要讨论的问题比较多,也比较复杂。比如说,科学这个东西是与人文这个东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吗?或者说,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对立起来是一种符合实际的观点吗?从现代科学发生的历史来看,从一开始,现代科学就与反宗教反迷信的人文精神相结合,相携手,是一种相互支撑的关系。科学的基础是什么?是从实际出发,是从现实中存在的现象的观察中出发。至于从这个出发点,最后会达到一个什么结果,或者这个结果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这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是否具备科学精神。因为这里还有科学方法的问题,还有这些方法所存在的局限性的问题,当然,也存在着机遇与偶然性的问题。

简单来说,具有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并不必然达到正确的结果。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人类所犯过的错误,得到的错误的结论,比那正确的东西大约要多得多。但是,尽管科学并不必然达到正确,但没有科学是完全不可能达到正确的。所以,尽管科学也会犯错误,科学也会失误,但是人们得到真理的方法,依然只能依靠科学。

韩先生还说,中医有用,但中医不是科学。对这个观点,恐怕引起争议会更多。如果从现代科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它产生于西方,它的哲学基础与方法都与西方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一说起科学,就把从西方起源的现代科学的种种方面都视为科学的主要因素。这种观点也无什么大错。对于中医来说,韩先生说,中医有用,但有用并不等于就是科学。中医也有正确的方面,但正确的不一定就是科学,科学也不一定就是正确。这种说法说实话有点把我绕进去了,一时半会择不清楚。

中医的方法的确与从观察、从实验、从数据的现代科学有所不同。比如经络说,从解剖学中看不到经络的实体。但中国古代的先人们如何了解到经络的存在,经络的运行,以及治疗疾病时经络所起的作用,我们今天还不太知道。但先人们的确知道了,而且用起来得心应手。我们除了敬佩的份儿,暂时还没有什么别的招数。中医通过号脉,了解到人体中在哪些方面存在着不平衡,于是通过他们对药物性情的了解,使用药物来调节这些失衡的因素,尽量使之趋于平衡。在这个过程中,中医总说,病家不用说太多的话,对于病人的症状也不会太多的关注,但在中医看来,我使用调节平衡的药方,就会让病家的身体失衡的现象有所改观,那么相关的疾病得到治疗,那些症状也就会消失了。我就见过,有位病人要治疗血管方面的疾病,但同时病人脸上也总出现一些小疹子,而且奇痒。医生没有专门为治疗皮肤上的毛病而下药,只是解决病人血脉方面的问题,结果吃过几付药之后,那脸上的小疹子也不见了。病人也不觉得奇痒了。病人后来问起医生,医生本人也莫明其妙。或许,那小疹子与奇痒都是血管中病症的某种反映,所以针对血管中的疾患所下的药物,会不经意间治疗好了那惹起奇痒的小疹子。

几千年来,中医维护着中国人民的生存、健康与繁衍,而后来竟至濒于衰亡。现在中医学院的学生也要学西医,但学制就那么长,花了时间学西医,学中医的时间就更少了。说中医博大精深应该不算过分吧?可是现在与西医院相比,中医院数量既少,条件也远不如西医院。现在卫生部门的领导几乎全都是西医出身,有意无意地是不是也存在着对中医的歧视?

韩先生说,中医不是科学,是艺术。也许吧。西医也有艺术,开刀做手术也有让手术做得更漂亮的愿望。手术方案的设计首先是考虑对病灶的切除与病人预后的结果,但好的医生也会想到让这个手术做得更漂亮些,至少让刀口更小些,对病人的影响也更少些。中医讲的是缘分,这个缘分包括治疗方法、治疗药物与病人身体的接受情况、反应程度,这其实也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实。

如果我们超越狭义的科学概念,使用一种更广义的科学概念,那么中医未尝不能纳入到科学的范畴之中。中医诊断靠号脉,这望闻问切中的切,就相当于系统中的一个传感行为,号出的脉象就相当于系统中的输出信号。从输出信号中掌握信息,了解系统内的具体情况,查看有无不正常的状况,这能说与现代科学完全不同吗?通过掌握的信息,或下药,或针砭,等于是对系统内部的信号再输入,以调整系统的内部状态。这能说与现代科学完全无关吗?

把中医完全排除在现代科学之外,虽然对其冠以艺术、有用等装饰语,但毕竟让人看着总是低科学一等。科学会犯错误,中医也会犯错误,科学有用,中医也有用。能说它们之间有天渊之别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801420.html

上一篇:越南华侨罗老师
下一篇:与学生的交流
收藏 IP: 114.250.85.*| 热度|

6 吕喆 王树松 zhngshai kxds jlx1969 zhj7162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6: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