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能分开吗?

已有 14775 次阅读 2014-3-22 05:2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过去讲到三大差别,其中就包括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但是我对这一说法一直存疑。因为在现实劳动中,既没有单纯的脑力劳动,也没有单纯的体力劳动。任何劳动都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能够查到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的一段话:单个人如果不在自己的头脑的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动起来,就不能对自然发生作用。正如在自然机体中头和手组成一体一样,劳动过程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了。

一般性的体力劳动同样不能离开脑力与智力的活动。就拿最简单的搬运工作来说,大约主要是肩背、背扛。这看上去只是在耗费体力。但是,如果要想节省一些体力,如果要想提高一些效率,同样也需要动脑。比如,所负重物应该放在肩背的什么位置,腰弯的角度大约是多少,迈步与行走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而不至于造成腰背的损伤。更进一步的,则是是否可能借助某些工具,来提高效率,减轻强度。这种看上去似乎只需体力而无需脑力的劳动,并不能够排除脑力方面的劳动。

马克思倒是说过,人类的生产活动包括和物质产品的生产与精神产品的生产。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把这两类产品生产的劳动给理解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了。或许,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主要是依靠脑力劳动,而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主要是依靠体力劳动。但不管怎么说,即使是人类最原始的劳动,都不可能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开,它们从一开始就必须结合在一起。

最近科学网上有人说,研究生干的就不是脑力劳动,而很多工作属于体力劳动。其实,这里的理解可能就存在一定的误差。哪个科学家不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做实验时哪个人不得盯着看着,配料、送料、搅拌、洗刷容器,甚至还得搬运重物?这里哪一项能离开体力劳动?不能因为实验室工作存在大量的体力劳动,就把研究生简单划归体力劳动者了。当教师也是一样。两节课下来,谁不是站得腰酸背痛,两腿打不了弯。这体力消耗得还少吗?那也不能因此就说教师也成了纯粹的体力劳动者呀。物质产品的生产除了消耗体力,也需要消耗脑力;同样,生产精神产品除了消耗脑力,也同样需要消耗体力。

不过,在有阶级产生以来的社会里,从事物质产品生产的多为被统治者,即被剥削阶级,而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多为统治者或剥削阶级。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很多精神产品的生产也是由底层劳动者创造出来的。这只是相对而言。根据马克思的思想,当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社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人们从事必要劳动的时间大大缩短,人们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人们就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劳动。这些劳动既可以是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也可以是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这就是说,这两种产品的生产不再像过去那样,只由某些特定的群体来进行,而是每个人都能做出自由的选择。

过去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也不过只是说明治人者劳心,治于人者劳力这样的现实而已。统治者必须要承担一定的社会管理的职责,所以必须要劳心。这其中必然包含一定量的脑力劳动。但是作为全部社会精神产品生产,显然只有劳心是不够的。就算是写作,中国过去用毛笔,要醮着墨汁来写,时间长了,也会腰酸背痛腕子沉,这自然少不了体力上的消耗。现在进步了,可以用电脑打字了,但时间长了,眼睛和胳膊同样也会疲劳,也会出问题。哪有不消耗体力的纯粹脑力劳动呢?

对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原有理解上的偏差加以纠正,有助于恢复人类劳动的真实面貌,也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相关观点的准确理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任何物质产品的生产都会包括越来越多的脑力劳动,而且单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人也会有更多的人有兴趣从事一些物质产品的生产。如一些作家、作曲家,也有可能去从事类似于陶艺这样物质产品的生产和创作。在单个人的身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结合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切。所以如果只谈未来社会会消除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似乎只会留下笑柄。因为在现实中,脑力的劳动与体力的劳动,就劳动本身的性质而言,其差别是永远存在的;而如果就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之间的差别而言,他们之间的差别并不在所谓劳动的属性方面,所以也就谈不上是否要消除劳动属性方面的差别。如果说只是就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融合而不是分离的角度来看,这种结合一直都存在着,从来没有被强制地分离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778121.html

上一篇:着什么急呀?
下一篇:最点儿背的阿姆斯特丹之行
收藏 IP: 114.246.178.*| 热度|

1 赵美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19: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