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参加《艺术人生》的一次摄制现场

已有 3474 次阅读 2012-12-25 21:42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艺术人生

看到报纸报道,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改版,这让我想起我参加过的一期《艺术人生》。那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
从一天的晚报上,看到央视一则通知,说艺术人生栏目要做一期老演员于蓝的节目,希望观众报名参加。我在读初中时,那是在1965年吧,我们在学校操场上看了当年新拍的电影《烈火中永生》,其中于蓝阿姨扮演江姐。当年看了这部电影,心里很是激动。就动笔给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于蓝阿姨写了封信,表达我看了这部电影的感受。信寄出去后,也没指望于蓝阿姨能够回信,后来也就忘了写信这档子事了。
暑假中,突然邮递员送来一封信。信封上写着我的名字,可是寄信的地址是山西省绛县南柳公社南柳大队。我当时很奇怪。打开信一开,才知道是于蓝阿姨给我的回信。当时收到饰演江姐演员的回信,心情当然很激动。于蓝阿姨在信里给我写了不少勉励的话,还说,她们在南柳公社深入生活,和农民一起劳动。当时南柳公社南柳大队,有个回乡知识青年,叫周明山,后来担任了南柳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于蓝阿姨还告诉我,要向周明山学习。这都是1965年发生的事了。
1992年,我正在国外,看到《中国日报》(China Daily)上有一篇写于蓝阿姨的报道。从报道知道于蓝阿姨生于1921年,跟我们党是同一年诞生的。这也是家父出生的年份。报道中提到了于蓝阿姨与田方的爱情故事,上面还有当年他们在延安时的照片。看到这篇报道后,就又产生了给于蓝阿姨写信的冲动。信发出不久,即收到了于蓝阿姨的回信。看到这封回信,心情仍然很兴奋。

正是因为与于蓝阿姨有这种信件的来往,所以我很想去《艺术人生》的现场,看看于蓝阿姨。于是我就跟央视联系了一下。他们通知于某月某日去一趟央视。当时是一位女编辑接待的,同时还有其他好几位观众,年龄也都与我相仿,都算是于蓝阿姨的粉丝吧。
女编辑分别问了一下我们当年和于蓝阿姨交往的经历,每个人都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女编辑问我,还能找到当年的信件不能,我回答是不能。因为已经找不到了。我没有保留信件的习惯。女编辑表示有点遗憾,说如果能把这些信件拿到现场,效果会更好。我也承认这一点,但是无论如何是无法补救的了。
女编辑还说,这个节目由朱军主持。我多嘴了一句,能不能不让他主持,能不能换个别人,女编辑说不能。我也就无话可说了。
节目摄制那天,我们这些观众把演播厅坐得满满当当。于蓝阿姨上场了。她已经八十多岁了,身体多病,但精神还好。特别是说到她的脊椎还打着钉子,还是有钢架护持,我记不住了,但我知道这终归是让人很痛苦的。
很多现场的观众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于蓝阿姨的尊重和敬仰。我感觉他们都是发自内心的。对于这样一个从延安走来的老艺术家,在银幕上留下了那么多生动感人的形象,对于那个时代的青少年,这种影响无疑是深刻和久远的。在我印象里,除了《烈火中永生》之外,还有《革命家庭》,这是在《烈火中永生》之前拍摄的一部电影。于蓝阿姨在这部电影里也是女一号。更早的时候,演过《翠岗红旗》,那我没有什么印象,但是《龙须沟》里的程娘子,演得还是挺好的。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江姐。
朱军的主持延续了很长时间,差不多将近三个小时过去了,我都觉得朱军是在没话找话,我们坐在下面的观众都觉得有点疲惫了,可是朱军对于蓝阿姨还是问个没完。观众开始骚动了。于蓝阿姨身体那么不好,你这个节目差不多就行了,别总是没完没了,人家于蓝阿姨的身体怎么受得了?观众的骚动表达着对节目的拍摄和主持人朱军的不满,但朱军似乎浑然不觉,还在那里问个没完。结果观众的骚动声音越来越大,估计导演也看到了观众的不满,最后还算是赶紧收场了。
参加完节目的摄制,我对这个《艺术人生》开始产生反感,对朱军本来就没有多少好印象,这下印象就更差了。所以,后来,我就再也不看这个节目了,一看到中央三台播放《艺术人生》,立刻按动遥控器,换到其他频道上去。
所以,我感觉,央视的这种做法,根本没有体现对老艺术家的尊重,他们倒像是榨取老艺术家身上那最后一点油脂,来填充他们的节目。这种做法让人极为反感。本来对央视的很多节目就不感兴趣,现在则增加了更多的厌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646384.html

上一篇:创新源于质疑
下一篇:“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这个命题有相对性吗?
收藏 IP: 114.246.174.*| 热度|

6 曹聪 武夷山 李学宽 蔣勁松 杨昆 fans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8 2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