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创新源于质疑 精选

已有 4697 次阅读 2012-12-24 20:2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创新, 质疑

《文汇报》《科学文摘》栏目还有一位学者,提到创新要允许质疑。其实这一点本来就是常识,没有质疑,就不可能有创新。这位学者主要是说,要有允许质疑的环境,允许质疑的文化。也许在这位学者看来,现在好像还没有对质疑有这样宽松的环境。不过,我倒是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质疑就会导致创新。小孩子能问大人很多问题,问得大人张口结舌,但小孩子的质疑并不都能导致创新。这里原因很多,除了小孩子本身对问题研究的基础还说不上之外,小孩子也缺少深入追究的能力。
对于现成的理论观点或者研究成果,如何提出质疑是最关键的一步。曾经有一位博士生,说起他的博士论文,觉得很伤脑筋。他觉得他研究的这个领域中的某个权威人物,大家都很熟悉,他的观点也都被人们所接受。他就不知道如何再在这个人物身上写出新的东西来。我听到这位博士生的说法之后,觉得有点奇怪,就问他,难道你对他的这些观点就没有质疑吗?我得到的回答是,这怎么能质疑,人家说得都对呀。我说,你怎么知道他说的都对?他提出的观点是针对什么问题的?他的观点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产生出来的?这些问题和这个环境到了今天有没有变化?那么他的观点对于今天的现实,还有多少可用性?博士生说,这我还真没有想过。我说,你作为一个博士,所做的工作可不是只重复别人的话,你的工作首先就是质疑。即使你的质疑后来被证明并没有太大的依据,但是你也必须首先要提出质疑,这是一切研究的开端。
听了我这番话,这位博士生似乎明白了一点,他觉得他要回去好好想一下。我倒是觉得,至少在我接触到的一些领域里,真正能提出质疑的人也不是太多。包括那些专门介绍国外学术人物和观点的那些看上去,好像很时尚的论文,也都是如此。他们连篇累牍地引用了国外人物的话语、观点,加以阐释,似乎得其真传。过不了多久,这一位就可能成为这个领域在国内的专家,甚至成为这一领域在学术上的领军人。不错,最初的引进离不开介绍,可能也离不开我们自己的阐释。但是,这绝对不是研究的终点。没有质疑,你至多不过是鹦鹉学舌。这样的人我见过不少,可是这样的研究又能有多大的意思呢?
此外,这样的引进或者介绍,也很少能与国内的现实结合起来。这也是我很不明白的事。你研究了半天,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你肯定不可能去解决人家的问题,你也解决不了。你要解决的,只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无论这个问题是理论上的还是实际上的。可是我们那些引进者,只谈人家的问题,只谈人家解决的思路。这样的做法,不得不让人想起当年被批评的“言必称希腊”的做法。
所以,即使我们暂时还没有在基础理论上做到创新,但是在解决我们自己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仍然可以把人家的理论加以改造,用来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我们对这种理论的改造本身,也是对这个理论创新的一种贡献。也许这种贡献在某些人看来,微不足道,可是没有这样小的积累,你要想一下子在理论上有所突破,那也是很困难的。关键问题在于,这个理念的原始形式不是我们自己弄出来的。
牛顿和爱因斯坦那种开拓式人物,也许他们并不需要先对别人的理论有所突破,然后再积累起自己的东西,最后来一次井喷。但是,他们的创新都是完全来自独创,完全是对一个全新领域的自主探索。如果我们有那一位也能够在一个全新的领域里进行完全自主的探索,那我们要出现这样的人物也是完全可能的。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哪里还有没有开发的领域?也许大的领域看上去没有了,但是小一点的未被开发的领域肯定还有。当然,也许在小一点领域里的开发,即使有所建树,影响可能也不会有牛顿、爱因斯坦那么大。可是这又有多少关系呢?科学就是这样,有时候,你看上去的某个领域,似乎和我们其他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关联,但是没准就会因为什么因素,就可能突然这个领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了起来。这可真是没准的事。爱迪生如果没有发明钨丝白炽灯泡,谁会想到电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那不过是大自然里赐予的光剑,或者是在化学溶液里产生出的一点只能靠仪表才能测出来的电子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645996.html

上一篇:陈蓉霞:科学精神=游戏精神?
下一篇:参加《艺术人生》的一次摄制现场
收藏 IP: 114.250.93.*| 热度|

8 周少祥 肖建华 王春艳 孙学军 曹裕波 赵斌 clp286 zhanghuatia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9 01: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