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知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yperchaos 交叉学科知天下,从兰州理工大学起飞。

博文

Online First Articles带你飞 精选

已有 8170 次阅读 2018-10-28 11:3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初审和正式评阅稿件总发现一些作者还在做那些非常成熟领域的课题,甚至是批量投递类似相关稿件到不同期刊。去参加一些会议总遇到相同的报告人做相同内容的报告,和一些作者交流询问为什么不考虑挖掘新课题,总是在博士阶段做的东西上绕来绕去,普遍答复是找不到新课题,太新了怕做不下去,只好在原来熟悉的话题上继续转圈,始终难以逃脱博士阶段的束缚。

    看一看基金资助和作者投稿的单位署名,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基金资助的课题似乎和本专业直接关系不大,作者单位署名专业学院和稿件题目专业词关联度很弱,这都是被博士阶段的经历所桎梏。

    比如,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却研究生态系统分岔,斑图形成而不是和工业过程相关的问题;

    物理学领域的不研究经典的物理问题却去研究材料制备和蛋白质表达、基因转录;

     计算机领域的则去研究传感器网络和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和稳定性了;

   另外,一些大学科则吸纳了各种学科背景的人,计算神经科学的模型动力学、脑网络科学、混沌系统等等。

      如果对相关国际期刊上国内作者专业背景分布搞个大数据研究将是非常有趣的事情。这个可能和作者的学位攻读历程是有关联的。

    以目前的博士学位模式来看,那些传统已经占据了排行榜前列的老牌学校和新标准下的双一流学校和研究所报考博士生人满为患,对于规模非常大的课题组根本不存在生源和经费问题,毕竟都是良性循环了。任何地方都有竞争,在这些重点大学里也存在一些课题组规模比较小,科研战绩和经费也不足,造成了恶性循环,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当然会优中择优会首先考虑影响力更大的课题组。而影响力弱的课题组只能靠三流和四流学校的研究生来补充。

    对于大型课题组,大老板的首要任务是出去公关确保持续拿到课题经费,助手们则负责研究生和博士生的课题选题和指导,如果规模太大了,难免也有黔驴技穷的时候,只好让博士生自我探索或者自带武器,比如在学术会议上发掘一些四流学校冒尖的研究生来破例补充队伍,另一方面也扩充了课题组研究范围。

    对于小型课题组,从三流和四流学校招纳补充的博士生任务艰巨,一方面从此进入了重点大学,另一方面也面临巨大的风险,因为你的导师在学术领域可能没有显著的竞争力,甚至根本没有学术指导能力,如果博士生本身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自己指导自己达到毕业要求的难度就非常大了。如果导师完全放任容许你自由探索也许是好事情,如果导师再习惯瞎想瞎指挥,那你的日子就惨了。

     课题组一般都有偏好的期刊,如果等着从web of science检索热点论文来引导课题研究,那么显然就晚了。现在出版社基本都推行online first article模式,会提前把一些录用的文章在线展示,紧跟目标期刊的这些预先出版的文章可以提高很好的思路和启发,走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980-1143217.html

上一篇:以亿代牢,一避勾销
下一篇:2018年11月Nonlinear Dynamics高被引论文119篇
收藏 IP: 115.231.230.*| 热度|

4 郑永军 蔡宁 李军红 黄永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5 07: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