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发表学术论文,大多数期刊都采用同行评议的方式。顾名思义就是期刊编辑寻找同行作为审稿人,然后对稿件进行评价。
期刊编辑根据审稿人的意见,然后对稿件做出决定。这些决定可以分为reject、minor revision,major revision 以及accept。
值得注意的是,期刊编辑在做出决定时,通常会基于至少两位审稿人的意见。当然,不同期刊的审稿人数要求可能有所不同,但至少两位审稿人的意见是普遍遵循的最低标准。
所以,在整个论文的投稿过程中,审稿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决定稿件的投稿周期。虽然,不同的期刊,给审稿人审理稿件的deadline是不一样。
例如上过黑名单,且年发表论文超过1万的OA期刊,给审稿人的审稿期限就一周,大多数期刊给的审稿deadline是30天,当然还有两个月,更长时间的没有见过。
这个deadline的计算方式是从审稿人同意审稿的那一刻算起,比如2024年12月13日审稿人同意审稿,给的时间是30天,那么deadline是2025年1月12日。
此外,编辑给审稿人同意审稿的时间,这个要看编辑的个人。我作为编辑的话,一般只给审稿人7天;如果7天审稿人不同意审稿,我就会重新寻找新的审稿人。不过,这个大致不会差太多,顶多有10天左右的差距。
那么问题来了,审稿明明只需要几小时,为什么经常有审稿人拖个半年以上?
对这个问题,我是比较有发言权的。因为自己不仅是作者经常投稿,而且,已经为30多个SCI/EI收录的源刊,审理过稿件,同时也作为SCI期刊的编委。我作为审稿人要是没有时间,就会拒绝审稿;如果接受,就一定会在deadline之前提交审稿意见。
审稿是义务劳动,没有强制性的要求,更没有收益。期刊编辑邀请你审稿,是对你学术能力的一种认可。你时间忙,没有时间不接受审稿,这样对你也不会有任何影响。但同意审稿,为什么,还会拖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情况呢?
我觉得最大的原因,就是审稿人自身的问题。说轻一点,没有契约精神;说重一点,就是不诚信,人品不行。既然答应审稿,就得按时完成,这是最简单的契约,但实际上有人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违背这契约几乎零成本!
虽然,我目前对论文的发表没有时限的要求,早一点,晚一点都可以。但带研究生,他们对论文的发表有时限的要求。因为毕业,评奖学金都对论文的发表时间有着明确的规定,审稿人一直拖,对学生的伤害是挺大的。
在没有达到毕业要求之前,都会焦虑,而这焦虑基本来源于论文。例如,最近学生论文投稿到某SCI期刊,作为该期刊的审稿人,每次给我的审稿时间都是30天。
学生稿件很早就送审了,当时找了多个审稿人,但只有两个审稿人同意审稿,其中一个审稿人在规定的时间,返回审稿意见。剩下一个审稿人,迟迟不返回意见,现在已经拖了两个多月了。这种情况编辑是无法对稿件做出决定的,只能等。
作为论文作者,其实没有任何办法,能够做的就是等。如果审稿人,同意审稿,然后一直失联,拖个半年,甚至一年都是正常的。除非编辑重新找人审稿,但问题是编辑也是兼职工作,也是义务劳动,要处理很多稿件,不可能实时盯着某个稿件。
总之,审稿人没有时间可以拒绝审稿,但答应审稿,却拖着不给审稿意见,甚至玩失联,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对论文作者是一种伤害。
更多精彩见本人微信公众号,按三秒识别关注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7 22: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