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6月底科睿唯安发布了最新的JCR报告,整体来看,绝大多数国际期刊的影响因子都呈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作为出版社和期刊主编都在琢磨和分析其内在原因,并召开编委会来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期希在来年JCR报告发布时能取得较好的数值和排名。
2023年计算影响因子时用到的数据是2021-2022年期间发表的论文在2023年的引用,而这段时间多数期刊的投稿量和发表论文数量大幅度增加,导致计算公式的分母数值增加,另一方面,不断有新增的期刊进入ESCI, SCI数据库,一定程度上也分流了一些投稿。一些热点话题对应的专题稿件也逐渐淡去,引用次数也随之下降。各大出版社为了预防部分期刊人为操作期刊论文引用,如姊妹期刊和兄弟期刊互相引用,不同期刊编委之间互相结盟引用,在稿件处理环节加强了对参考文献来源分布的判断,避免每一篇稿件集中引用特定期刊的文献。更重要的一点,随着反“五唯”持续发力,很多科研单位不再以绩效方式奖励高分区论文,不再奖励论文引用衍生的相关绩点,职称晋升对论文的淡化,这些因素都使得写论文的人不再关注过分关注指标,因此,期刊群体的平均引用降低是正常的结果。
零引用论文是期刊的硬伤。实际上,多数期刊的引用贡献是少部分论文贡献的。如果一个期刊的零引用论文比例过大,那么主要原因是期刊的编委出了问题,没有认真甄别稿件的质量和作者身份。如果是特别创新的研究工作都会投递行业的顶刊,所以,一些同行说因为工作太新而不能被跟进和理解所以引用低,这是站不住脚的。一般而言,零引用论文的作者在行业领域内实际上没有太大的知名度,其论文对本领域的引领性不足,或者作者本人论文成果也很少,发表的论文很难在每一年巨量的论文数据库里被关注。作为期刊的责任编辑,在初审稿件的时候应该在web of science查看下投稿作者此前发表论文近五年的引用情况,如果是刚毕业的博士和青年科研人员,这个引用阈值可以要求低一些。如果投稿作者有多年发表记录,自发表论文那一年起,论文年均引用低于一定的阈值,那么就要考虑期刊的声誉和排名,决定是否进一步送审,如此,一定程度上预防了零引用论文的出现。
从审稿人筛选角度来看,SNAPP提供了清晰全面的数据,作为责任编辑可以一目了然的查阅拟邀请审稿人的发表论文记录,根据期刊录用标准和定位来决定选择哪些审稿人来评阅稿件。毕竟同一篇稿件,不同学术水平的审稿人对其评价的等级和最终推荐的意见可能差异比较大。具体情况是,有时候审稿人给出稿件的评审意见差异很大,甚至相反,即一些审稿人给出了积极正面的评价,而另外一些审稿人则对该稿件给出非常严厉的负面评价。只有哪些始终活跃在学术科研一线,不迷信学术权威的审稿人才能给出可信和靠谱的审稿意见。
一些同行朋友说,给期刊写综述评论一定会大幅度增加期刊的引用数值。实际情况未必如此,具体要看综述评论的作者是谁,不能把综述评论当作已有文献的堆积和解说,也不能把综述评论当作个人宣传片。综述评论的论文要体现内容的系统化,对本领域的全面了解和准确评价,对未来5到10年本领域开放问题进行预判和指引。从可行性角度看,如果期刊AE或者主编要主动邀请特定人员来写邀请综述,一定要评估该潜在作者的前期工作是否体现系统化,的确存在一些人论文很多,但是论文关联度不高,领域很宽,论文很散。一些科研人员为了提高稿件录用率,希望在投递常规稿件或者综述论文的时候把该期刊的一些编委作为共同作者。但是,对于期刊来说,如果编委署名的综述论文引用偏低却是副作用极大的。所以,要慎重写综述评论论文,必须有很好的前期积累。如果一个常规的期刊,频繁发表了多篇综述评论论文,那意味着期刊已经是很危险了,声誉也是在持续下降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0: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