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28岁的硕士因为论文答辩被推迟1个月重新答辩,竟然选择了让亲人痛不欲生的绝路,年轻的生命没有绽放就提前凋谢,让人不禁黯然伤神,此刻谁能体会姜同学的亲人是如何地悲痛欲绝呢?姜同学您一路走好,如果有来世,一定要再做一次您母亲的儿子,好好侍奉这个最痛爱您的人!
关于这件事情,谁对谁错,任何没有调查的评论都会有失偏颇,毕竟我们没有身在其中。但是从学生的遗书中可以看出我们的高等教育对研究生的定位似乎出了些问题。到美国访学,了解了一些美国是如何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进行定位的信息,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
1、硕士研究生只是一种职业过渡培训
在美国本科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基本理论素养的培养,专业口径非常宽,培养方案中关于共性知识的课程多,应用性强的课程很少。例如: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只有一个专业,要学习力学、水、结构、交通等多个方面的课程,但是每一门课程的理论都很深,作业量大,而一些例如“路面施工管理”、“隧道运营”这样的经验类或管理类的,在国内认为紧密联系实际的课程很少开设。学生本科就业后如果从事设计工作,就需要进入公司进行专门的培训,但因为学生已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很快适应专业工作。那么硕士研究生的定位呢?我的supervisor告诉我,硕士就是为进入某个职业领域作进一步的培训,理论上再加深一点,实践上加大训练,1~2年就可以毕业,毕业形式多样,要么修满一定的学分,要么参与一个项目,提交项目报告,最后一种类型才是撰写硕士论文,为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反观我们,入口渠道很多,学术型,专业型,工程硕士,但最后出口均是一篇硕士论文,而且要有创新,要通过查重软件。有一点逻辑推理的人就知道,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期望会是很糟糕的,好比往3个管子导入汽油、酒精和水,却希望通过我们的高等教育魔法产生比汽油燃烧值还高的高品质燃料。中国人总喜欢做梦,写起计划来都能把自己弄的很high,但是操作起来总是草草收场,开起会来头头是道,但实际执行起来,肮脏不堪。总想通过3年的专业培训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初步具备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很多学校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往往成了补本科阶段缺乏动手能力的欠账,补完之后又希望他能做部分博士生的工作,让硕士参加863,973,国家基金,让硕士做建模,仿真,灌水论文,而忽视了学生的职业规划,因此当导师和学生的目标不能一致时,拧巴就产生了。为何不能让硕士毕业的形式更加多元化呢,既然教育部想到了1,为何不直接想到99呢?
硕士研究生只是一种职业过渡培训,硕士生不要抱怨高昂学费,因为是为自己充电。老师也不要觉得学生没有给自己产生成果而觉得吃亏,因为你的工资和名誉都与你带的学生数量和质量有关。如果学生牺牲职业规划为导师做科研,老师是需要进行物质补偿的。如果学生能够将职业规划与老师的项目部分重叠,做到了既给老师干了活,又提高了动手能力,还挣到了生活费,又赢得了老师的喜欢,最后在老师的推荐下,又找到了好工作,那就是皆大欢喜了。要想取得这样的结局,导师的工作是蛮要艺术的,要了解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分给他们能胜任的工作,常与他们沟通,把他们当一个具有七情六欲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部输入指令后就能自己转的机器。这样学生将来发达了,说不定未来又会在推荐后来的学生就业,介绍项目门路方面给老师一点帮助,形成良性循环!科学网上林中祥教授就是这种类型导师的典范,我一直也尽力做到!
2、博士生是一种职业
在美国,博士生更多地被叫做博士候选人。一个教授只有负得起博士生的工资时,才能招博士。因此美国没有博导,从助理教授到正教授都可以带博士生。博士生的工作就是实现导师项目计划书上的Idea,同时为自己积累学术声誉。在美国招一个博士生的代价是非常高昂的,导师每年支付一个博士生的学费、工资、保险有时加起来需要5~6万美元,而导师一个自然基金也30多万美元,因此导师是不敢滥招博士生的,筛选报考者时精挑细选,有时就像买股票一样,生怕买个垃圾股。因此美国导师对博士生有绝对的支配权利,我给你付钱,你就得给我打工,让你改作业,写proposal,做实验,写论文,报账,安排学术接待...,你都得干,当然干这些事,博士生也可以学习将来如何自己做老板。博士生在美国是一种性价比不高的职业,很少本土美国人愿意读博士,除非对学术非常热爱。大家下载SCI论文的时候就能发现,现在SCI论文的作者名字大都是中国人,韩国人,东南亚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伊朗人...。近年来,由于美国经济低迷,博士生获得教职的比例逐年减少,加上导师经费紧张,课题难度大,博士生中途退学的比例也在上升。
而我国由于儒家文化的影响,过度地把博士神圣化,认为博士就是博学之士,领域专家,文化水平最高的人,拿到博士帽之后就会黄金屋,颜如玉随之而来,等于给博士生画了一个大大的馅饼。因此招一个博士生进门,似乎就给了博士生一张定期支票,自学生进入师门那一刻,就已经欠下导师的了。于是导师也让博士生改作业,写proposal,做实验,做项目,写论文,报账,安排学术接待甚至帮助审稿...,但是学生得到的报酬很少甚至没有报酬。拮据的经济生活使得早日毕业成了博士生唯一的求学动力,为了早日达到毕业标准,不得不急切发表论文,需要认真学习的课程、静下心读的文献,静下心做的实验都顾不上了,这样就很难保证博士研究成果的质量。于是导师开始抱怨学生浮躁,导师的idea学生不care,学生专挑好做的,好发表的东西写论文,老师的项目却被搁在那儿,师生之间的目标越来越不重叠,积累的问题会越来越大,甚至不欢而散。
为何不把博士生当作一种职业呢?如果给博士生支付中等水平的工资,足够他们衣食住行医,让他们把精力都投入到研究中,他们创造的价值将远远超过付给他们工资,而且更多有创造力的国际学生也会被吸引来。如果有些博士生不适合做研究,导师可以将其fire掉,重招新人,这样大家互不相欠。至于没有项目的导师,就要提前跟学生说清楚或签协议,导师自己有两把刷子可以让博士生值得交换青春,让学生从导师那里学到的东西足以抵消付给他的工资。如果既没有项目,又没有刷子,那就...呵呵!总而言之,要尽量简化师生关系,减少感情成份,这种做法看似冷漠、不近人情,在统计意义上却是高效的,同样的结论已来自于企业和商业管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17: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