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contro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reencontrol

博文

学者,今天你快乐吗 精选

已有 13539 次阅读 2019-8-11 10:4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者,今天你快乐吗

徐志刚

     最近无论是出差还是开会,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广大的学者普遍不快乐。上至要评院士的大牛,要评杰青长江的各路英豪,下至要评职称的讲师和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大家似乎都在抱怨。

    有的学者感慨行政事务和学校杂事占用了太多研究时间;有的学者抱怨自己的特立独行受到了其他团队的排挤打压;还有的学者抱怨自己在憋大招,却被无情的考核逼到死角;还有的学者抱怨学生、领导、单位不给力……

     而大家在一起讨论最多的就是:谁又拿到一顶帽子谁又拿到了一个大项目谁快到年龄了,评选没戏了谁和谁今年要PK了,准备看好戏了。大家很少探讨共同研究的学术话题,关于研究谈得最多的就是,某期刊的影响因子又升高了多少,谁又在牛刊上发论文了。总而言之,现在很难发现,像已故的李小文院士那样醉心于学术的佛系快乐学者了。或许是因为快乐学者不屑于参加这种为了混脸熟的学术会议吧!

    学者为什么要快乐呢?可以说世界上所有的重大创新,都是在学者最快乐的时候发现的,只有身心愉悦了,才能在思考成熟时产生重大的创新。无论是已去世的牛顿、爱因斯坦,还是当代的张益唐,他们都是在闲适、快乐的时候发现了重大科学成就。下面是张益唐发现孪生素数灵感的片段:

   “201273日,张益唐受邀到朋友齐光(Jacob Chi,华人指挥家)家中做客,给他即将上高中的儿子讲授微积分。齐家后院栽种着两株树,每到炎热的夏天,常有可爱的梅花鹿来树下乘凉、休憩。那天下午,张益唐专程站在院中等着看梅花鹿。梅花鹿迟迟没有出现,解决孪生素数问题的关键一步却在张益唐眼前浮现出来,张益唐积累多年的思考迸发出了灵感的火花。

      张益唐虽然当时还是新罕布什州立大学的一名讲师,此前甚至还居无定所,送过外卖,但是他从未中断过自己的研究,我想他应该一直是快乐的。我本人也有类似的经历,每一篇令自己满意的论文都是在寒暑假期间完成的,因为这段时间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没有学校各种行政杂事的干扰,没有教学任务,可以随心所欲地醉心于自己的研究,任由自己的思想驰骋,连续工作一周后,基本上就可以在平时的基础上形成论文初稿,并在一些核心算法上取得突破,那时的快乐基本上可以形成正反馈,越快乐,效率越高,随着核心问题迎刃而解,更加快乐。

    那么,学者怎样才能够快乐呢?我本人有四点经验。

    第一,学者要能够清晰地认识自己。很多学者经常琢磨别人,却很少对自己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梳理。大多时候,都是在盲目地跟随别人,当目标定得不切实际时,经过长期努力仍达不到设定目标,不快乐就随之而来了。一个学者在设定一个目标时,需要对自己的性格优缺点、学养、身体状况、所处环境等有清晰地认识,这样他才能制订阶段性的合理目标,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分阶段的反馈总结达到既定目标。

      第二,学者需要培养一定的业余兴趣爱好。郭沫若曾经说过:兴趣爱好也有助于天才的形成。爱好出勤奋,勤奋出天才。兴趣能使我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使得人们能完善地完成自己的工作。长时间从事一项单一主题的科学研究,往往会造成思维枯竭,这个时候就需要换换脑子。让大脑从科学研究中切换到业余爱好中,让大脑暂时放松,但是原先的思考并没有完全停止,而是会时不时传递一些信息到正在从事的业余爱好中,因为业余爱好让人处于放松状态,这个时候往往会获得灵感。对于我来说,写科学网博客是我一个重要的业余兴趣爱好,我经常在写作过程中找到一种研究新思路。

      第三,快乐的学者要保持身体的健康。没有健康的身体,始终受到病痛的折磨,是很难产生愉悦心情,进而产生重要发现的。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一位教授(也是美国工程院院士)已经71岁了,但是他每天还保持5公里跑步锻炼。他的学术活动依然处于活跃状态,至今还经常产出独著的论文和著作。当然,学者保持健康需要有强大的自我约束能力,每天需要在饮食上进行节制,并保持适度的运动量,保证充足睡眠,拒绝无聊的会议和社交活动,节制无聊的上网和社交媒体。

     第四,学者必须摒弃功利心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很多学者认为凡是与实验、论文、科研项目无关的事情,统统没必要去做。一辈子就扎进实验、论文、帽子、经费、报奖有用的事情不能自拔,对别人所做的教学、科普、公益等事情不屑一顾,似乎只有他在做世界上最有意义的事情。但是,有可能他做的事情是世界上最无意义的,他的研究可能既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也无任何理论创新,而是用一堆堆的垃圾论文换来了一顶顶纸作的帽子,多年后成为学界的笑柄。

     总之,一个学者想要取得重大科学成就,首先要让自己快乐起来,享受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6/346517.shtm?id=346517

《中国科学报》 (2019-06-03 8版 博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6706-1193221.html

上一篇:《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智慧公路” 专刊征文启事
下一篇:在我心目中学术大师普遍具有的七个特质
收藏 IP: 1.85.35.*| 热度|

43 贾玉玺 梁洪泽 徐耀 熊建华 韩玉芬 王恪铭 晏成和 张学文 杨正瓴 王崇臣 刘浔江 黄永义 黄仁勇 彭真明 郑永军 李燕祥 张小元 陈楷翰 黄洪林 段法兵 张英姿 张阳阳 汪晓军 郭胜锋 郭新磊 武夷山 信忠保 周忠浩 徐绍辉 法文哲 强涛 李东风 杨悦奉 李明阳 王从彦 曹俊兴 汤济鑫 孙志鸿 唐小卿 李升伟 雷宏江 王勇 谌群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8: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