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control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reencontrol

博文

什么是值得敬畏的研究 精选

已有 9108 次阅读 2022-6-6 11:5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什么是值得敬畏的研究


image.png

     

    信息时代,知识爆炸,每天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汗牛充栋,论文发表越来越容易,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多,但是值得敬畏的研究却越来越少,甄别好的研究越来越难,特别是对于初入科坛的年轻人来说, 他们更难去辨识什么是好的研究, 或者说他们在审美观还没有建立起来时,他们很难区分什么样的研究是美的。说得更直白一些,面对浩瀚如烟、良莠不齐的文献,他们很难理解一篇论文要写成什么样子,导师、编辑、审稿人才会眼前一亮。

    鄙人自从博士毕业以来,虽然也没发表几篇自己特别中意的论文,但是没吃上猪肉,不等于没见过猪在跑,特别是没吃过野猪肉,不见得没见过野猪跑。好了,言归正传,不卖关子了,什么是值得敬畏的研究呢?

    一、妙手偶得型。这类研究,仿佛是作者偷了上帝口袋里的秘密。作者用极其简单的公式、文字或者结构,却发现了纷繁芜杂世界中普遍存在的普适性规律。如:牛顿的三大力学定律,麦克斯韦的通用电磁方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沃森和克里克发现的DNA双螺旋的结构,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杨振宁和李政道发现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张益唐发现的孪生素数定律、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等。这类研究可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对于我们凡夫俗子来说,可谓是可遇不可求,需要作者长期饱和思考,突然一天顿悟,灵感不期而至,觅得传世大作。

    二、精妙绝伦型。这类研究的作者通过精妙绝伦的理论推导或者实验设计,发现了惊为天人的物理现象;或者打破长期以来大家习以为常的“公理”;或者证明学界普遍质疑的某个假说的正确性;或者通过一连串拍手叫绝的设计将最合适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创造了划时代的革命性发明。这类研究,得益于研究者的长期孜孜以求、毕一生于一役,取得巧夺天工的成果。像吴健雄通过Co-60实验证明宇称不守恒定律、英国工程师亨斯菲尔德爵士(Godfrey N.Hounsfield)和美籍南非裔物理学家科马克(Cormack)发明了CT(获得1979年诺奖)。

    三、极致力量型。这类研究反应了作者坚实的理论功底,他们的脑容量似乎要比一般常人“大一些”,他们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将一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现象,通过大一统理论统一起来。或者是通过几十页、上百页的理论推导,环环相扣、严丝合缝、逻辑严密地证明某个定律。这类研究,你能深深地感觉到一种极致的力量,过去这类研究主要靠一些孤胆英雄、旷世奇才来推动,如今在知识爆炸、学科交叉年代,这类研究工作越来越复杂、工作量越来越大,单个研究者的研究广度和深度,体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都难以支撑这类研究,大兵团作战现象越来越普遍。杨振宁教授发现杨-米尔斯规范场、陈景润的“1+2"证明、引力波的发现都属于此类研究。

   四、愚公移山型。这类研究反应了作者的韧性和耐性,他们开展的研究往往跨越常人难以想像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他们拥有为科学献身的理想和信念,或几十年如一日,积砂成塔、汇流成河、滴水石穿,造就巨大工程;或收集大量的样本、数据、案例,通过反反复复的实验,从中抽丝剥茧,在千丝万缕的线索中破解上帝密码。像李时珍历时27年撰写《本草纲目》、居里夫人发现镭的研究、哈佛大学长达几十年的社会调查研究、中国的两弹一星工程、航天工程大多属于这类研究。

   以上四种研究举例大多来自于基础研究领域,对工程科学同样适用,只是工程科学追求时效性,其在复杂度、理论深度、研究强度、时空尺度规模上都要受到限制,但仔细分析,都能找到这四种研究的影子。

   在当今社会,科研资助部门为了最大化科研产出效率,科研评价量化主义大行其道,导致科学研究越来越像投资产出行为。近年来,全球科研成果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但是值得敬畏的研究,却越来越少,值得反思。

    鄙人对以上四种类型研究的总结,可能会挂一漏万,贻笑大方。但还是希望能给初入科坛的年轻人指出哪些东西是我们心目中的灯塔,虽然我们一直达不到,但仍是一心向往之。初入科坛年轻学者偶尔为生计而发灌水论文,是可以理解的。但还是希望他们仍要心存对科研的敬畏感,内心深处还是要分得清哪些是值得敬畏的研究,哪些不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6706-1341781.html

上一篇:《高速公路智能车路协同系统500问》问题海选
下一篇:养猪与练功兼谈课题组研究生管理
收藏 IP: 223.104.204.*| 热度|

26 郑永军 张学文 杨学祥 杨卫东 顾伯洪 冯兆东 彭真明 王涛 秦四清 晏成和 杨正瓴 姚远 黄永义 檀成龙 许培扬 王安良 梁微红 王恪铭 毛善成 范会勇 梁洪泽 姚伟 李璐 姚志洪 陈永刚 谌群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