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古代先哲的睿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三火 承传文明 启古纳今

博文

大爱中成药(11):保和丸

已有 15966 次阅读 2014-1-8 15:02 |个人分类:大爱中成药|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张三火, 大爱中成药, 保和丸

      周日那天,三火开始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出专家门诊了,以后每周日都要出诊一天的,当然,出差、休假除外。第一天出诊,不一会儿就来了十几个患者排起队候诊,由于电脑系统没有完整录入我的信息,导致一个多小时接不了诊,但是那些信任我的患者却一直耐心等候着, 真让人感动啊!也有几个等不住的,气呼呼的拿着病志本走了,另找他人去。三火觉得挺过意不去的,惹人家生气!都怪之前有关部门没有协调好。

     那天出诊给三火印象最深的是一位面黄肌瘦的年轻女患者,她高高瘦瘦的,才30岁出头,却是面色萎黄、没有光泽,精神不振、疲乏无力的样子,诊脉也是弦细无力的虚弱脉象。问诊才知道,她自产后6年身体渐渐变差,不工作在家带女儿,每日都与她那个不爱吃饭的女儿生气!每餐给孩子喂饭都要一个半小时以上,又急又气,气得自己也吃不下饭,变得焦虑、疲乏、少气、体重减轻、胸乳胀痛、月经不调。现在孩子被婆婆接走两个月,她准备与老公去云南旅游,可是没有力气,所以先来看中医吃药调理下。三火要说的不是她的毛病,她的这个毛病容易治疗,三火开了药,她吃后一周就能好许多的,呵呵。我要说的是让她身体变差的那个不喜欢吃饭的孩子!这个孩子虽然不在她身边了,但是不爱吃饭的毛病不能自行好转。孩子需要吃“保和丸”,遗憾的是医院的药房里竟然没有这个我大爱的中成药,告诉她到药店去买,然后带给孩子吃。

一、来源:保和丸来源于《丹溪心法》,是元代著名医家朱震亨(丹溪翁)创立的方子。虽然是以消导药为主组成,但是作用平和;并且能够消积和胃,使胃气和顺,所以叫做“保和丸”。 现在将此药归类为伤食类非处方药药品。 在药店就可以自由买到。

二、药物组成:山楂 (焦)300g; 六神曲(炒)100g ;半夏 (制) 100g ;茯苓 100g ; 陈皮 50g ;连翘 50g ;莱菔子 (炒)50g; 麦芽 (炒)50g 。

三、功效:消食,导滞,和胃。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配伍行气、化湿、清热,药性平稳,药力缓和。

四、制法: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制成水丸;或每100g粉末加炼蜜125~155g制成大蜜丸,即得。

五、制方原理:本方病证多因饮食不节或过度,造成食积内停,胃失去和降(不能正常向下蠕动),气机不畅所致。治疗宜消食导滞,理气和胃。方中重用山楂酸甘微温,善消肉食油腻之积,为君(主)药。配以神曲甘辛而温,消食和胃,能化酒食陈腐等食积;配莱菔子辛甘下气,麦芽长于消面食之积,宽畅胸膈,消除胀满,为臣药。以上药味合用,可消化各种饮食过量而产生的积滞。因为食积于胃脘,能够生湿生痰,因此佐以半夏辛温,燥湿祛痰,降气散结止呕;加入陈皮辛苦温,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茯苓甘平,健脾和中,化痰利湿;食积停滞,郁而化热,又用连翘苦寒芳香,散郁清热。诸药配伍后,可使胃中食积消化,胃气和顺,食欲转佳。

六、临床应用:方中焦山楂、炒神曲、炒麦芽合称“焦三仙”,是大山楂丸的主要组成,这三者加白砂糖就是大山楂丸了。像三火这样出身在中医家庭的孩子从小就知道好吃的不能多吃,如果万一吃多了,一定要在饭后吃上大山楂丸,严重时要吃保和丸,所以这两种药就是医生为小孩子必备的常用品,尤其是逢年过节时。现在的小孩子不爱吃饭,许多都是喂养不当造成的,多是饮食不当或过量在先,调理失宜在后,长期失治误治,孩子不爱吃饭就给补锌补钙补维生素,怎么能补得过来呢!孩子不吃饭,就是一种病,叫厌食,一定要及时治疗,否则一定会影响生长发育的。同事家的孩子10岁时不好好吃饭,总喜欢吃冰淇淋,大便干结,长的瘦小,我让她给孩子吃保和丸,两周就有明显改善,教“生化”的同事很服气!以后这个孩子吃饭好了,个子长起来了,当我见到他时,已经是健壮的少年了!

      中国的父母总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其实,从小不爱吃饭的孩子没等跑就已经输了,而且还可能赔上父母的健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503-757150.html

上一篇:如何向民众传播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
下一篇:运用中医运气理论试析2014年(甲午)气候特点与发病规律
收藏 IP: 119.51.248.*| 热度|

20 张珑 李学宽 袁海涛 孙平 王春艳 刘庆宽 王桂颖 王号 赵宇 施玉梅 杨正瓴 陈湘明 马飞 李宇斌 徐明旭 刘艳红 吴小丁 马锡明 心静如水 chengyw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4 1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