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出诊回家路上,走路时不小心,使右脚内侧翻,扭伤了右外踝下的软组织。忍着酸痛回到家,见已肿胀,赶快找来云南白药气雾剂,喷上便觉凉爽、不怎么痛了,这个真的很见效呢!不然,还要用冰块冷敷的。下午,连续喷了3次气雾剂后,正好家里还有一贴沈阳红药贴膏,就贴上了,效果显著,冰凉的感觉,很舒适。带上护踝,晚上也没痛,早晨起来,清松多了,肿消下去了,走路、活动踝关节都不痛了,只是内翻时还会疼一些。这一次,处理及时,好的也快啊!
回想三火我这一生,经常会崴着脚的,算上这一次,不下四五次了吧。记得在大一的时候,快放暑假了,期末考试还有最后一科。我在校园的树荫下看书,累了就活动一下,结果从一个不高的树墩子往下跳时,右脚五趾全部内翻从塑料凉鞋中撅出,当时在场的同学说我笨蛋。因为我的脚比较瘦,穿凉鞋总是要肥大一些,脚从凉鞋中撅出来也是常事,所以并没太在意,虽然当时有些疼。可是,过一会儿,回到教室里,脚背肿起来了,并且越来越疼,加上天热、紧张,感觉到天花板上冒星星了!心想:这么疼,不会是骨折了吧?更害怕了。同学陪着去拍X片,那时附属医院就在学校的对面,非常方便。值班老师看了片子说:“第五跖骨底可能有轻微骨折,其余没事。”反正没有骨折就好!这样,也没做什么处理,外用药、内服药都没用,就忙着应对考试,等着回家再说。过了三天后,经过半天多的坐车、走路,才到了家。脱了鞋子再看那脚,已经瘀血青紫了,肿胀也加重了。母亲赶快调了“七厘散”敷上,每日换药,不许外出活动,在家下肢高位呆着,整个假期只穿托鞋,开学时,就完全好了。以后还有几次类似的经历,都是用些外用药就没事了,很快就好了。
这种意外伤害,中医叫做“跌打损伤”,包括刀枪、跌仆、殴打、闪挫、刺伤、擦伤、运动损伤等,伤处多有疼痛、肿胀、出血或骨折、脱臼等,也包括一些内脏损伤。一般不太严重的多以软组织损伤为主。想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是文武双全,历代常以习武练功强身健体、苦炼本领以抵御外强,处理一些跌打损伤、伤筋动骨的事不但医界造诣很高,就连普通百姓、习武之人都略知一二。在《清明上河图》上就能看到宋代有“专事正骨”的骨伤诊所。当然,大宋时期,中国武功也是非常厉害的,连女子都习武、参军,还带兵打仗当元帅呢!
跌打损伤后吃的内服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跌打丸”,是母亲经常给病人带的内服药,还有价格非常便宜的“七厘散”,此药即可内服,又可外敷。当时比较好一些的药当然还是“云南白药”,但是药源不足,因为在当时三七还是属于比较难得的药材。后来,又有沈阳红药,效果显著,价格便宜,片剂形式食用更方便了。一旦有个跌打损伤,这些药物就可以派上用场了,而疗效很好,使损伤能够尽快痊愈。
我姥爷健在的时候,总是自制一种刀伤药,是黑色的药末装在小磁瓶里密封备用。我的表妹1周岁时因患有夜啼症,姨妈无力带她,就把她送给姥姥带。我比她大7岁,有一天,9岁的我带着2岁的她在井边玩儿,没注意到小表妹把大拇指放在水井的压杆轴下面,小伙伴压水时只听表妹“哇”的大声哭叫,再一看,表妹的大拇指已经血肉模糊……闻声赶来的姥姥迅速把表妹抱回屋里,拿来装刀伤药的药瓶打开密封倒出黑色药面涂在伤指上,包扎,一会儿,表妹不哭了,血止住了,她也不痛了。而我吓的哭个不停。姥姥是个美丽善良的人,只因生来身体虚弱,她那信佛修佛的父亲(居士)决意让她远嫁70里外的医生——我姥爷。呵呵,当年我姥爷相亲时,看出我姥姥身体比较弱,但是因为难以拒绝美丽嘛,就娶回家,心想反正自己是医生,有病就治呗!后来,姥姥活到73岁,是姥爷用医术一次次救她度过难关,她娘家人以为她只能活三四十岁。当时表妹受伤,姥姥见我难过,并未责怪我,还安慰我。母亲和姥爷回来后,大家还是担心表妹的指甲。后来,换药,指甲没保住、掉了;再后来,伤口结痂;再后来,长出新的指甲。再后来,表妹已经不知道是哪只手的拇指受过伤,那个拇指完好如初了!现在想起表妹受伤的一幕,还觉得害怕。试想若是在今天,孩子受那样的伤,光清创就得让孩子疼的够呛,还要打破伤风血清,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每次换药都得清创,孩子遭的罪就大了去了,指甲也不一定长成什么样!姥爷的刀伤药具有止血、消肿止痛、去腐生肌的功效,修复创伤的能力很强。
有一年冬天,我们许多教师被隔离一周批阅成人考试卷子,住的那个地方是同事的老家。同事出来前几天不小心切菜切到了手,批卷子这两天手上的口子有感染的迹象,他就伺机与生理教研室的杨老师一起偷潜回老家,他父亲是当地有名的中医,杨老师亲眼见到他父亲把自制的药面上在同事的伤口上,心想:这可有菌啊!同事还带了些换药用。杨老师观察着,第二天,那感染就控制住了,批完卷子时,同事的伤口愈合了。杨老师觉得太不可思议,要了药面拿去又化验又研究的,并向我们大家爆出他俩私自出去这件事!
这正是:岐黄医道,先贤赐教;济世仁术,后人传承。
你也有过跌打损伤的经历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503-599889.html
上一篇:
九寨之行(二)下一篇:
武夷山老师写的书评发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