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MK

博文

所见日本的垃圾问题

已有 5914 次阅读 2014-8-18 20:02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这次到日本访问,印象最深的是垃圾处理。2011年,我到日本大学艺术学部交流讲学,期间上传了一篇博文《归国有期》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1888-499701.html,其中提到日本的垃圾处理比我们中国做得好。博文中说:


       洗衣时发现穿了四年多的旧袜子破了一个小洞。我略作考虑,毅然决然地把它扔到了垃圾筒里。我在短暂的考虑时间内,思考内容如下:首先,这双袜子服务年限已超,最多再穿一水,而且会比较别扭。况且,那样就要在国内处理它。日本社会许多方面的管理比我们要先进,垃圾处理就是如此。从地球环境是人类共同财富这一理念出发,让日本朋友代我们处理这件垃圾可能对人类更有益。


       事实上,那次因为是官方活动,日程大多依接待单位的安排,对日本的许多方面,包括垃圾处理观察并不细致。

       这次我们第一站住在朋友家里,得以观察日本家庭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处理垃圾的。首先是垃圾的收集。住在城市中的人,自己无法处理垃圾,而集中处理的第一步是就垃圾的收集。朋友说,日本的垃圾收集是分时间的。他指了指墙上的一张表。我扫视了一下,大致是某日收集某类垃圾,如报纸、杂志或玻璃瓶,或是厨余垃圾。当时因为太累,扫视只用不到一秒时间,没看清表中所列,但已知其大意。朋友说,如果某日收集旧报纸杂志,夜里也有开车来偷的。这是非法的。想来回收资源是垃圾处理部门的一项收入。由于日本人凡事按规矩来,这第一步就大大方便了垃圾中可回收物资的利用。

      上面的事儿,可能许多人都听说过,但在住家参与其事和听故事,印象大不同。离开朋友家前往东京时,朋友给了我们几个小塑料袋。要我们在路上装垃圾!出了门,才知道不是多此一举。日本到处见不到垃圾箱或垃圾筒。在公共场所产生的垃圾要自己处理,这必然会使人尽量减少垃圾。我有咽炎,到日本后因为空气清新,吐痰少了,但还有。只能吐地纸上,装在袋里,找到垃圾筒时再说。曾听说,日本游客到中国从景点的山顶上捡垃圾背下来。当时只说人家有环保意识,其实也是日本人这种日常生活习惯的一个延伸。

      日本旅馆几个房间往往只有一个垃圾筒,厕所中一般没有。我们一行三人,两个女性,对此特别不习惯。但我发现,日本的卫生间的洁具工作可靠,上厕所用过的纸冲走没问题。女生特殊要求有安排。稍麻烦一点,但可以节省不少资源。我在中国住过套间,里外加厕所三四个垃圾筒,要消耗同样数量的塑料袋。

   日本的食物比较贵,但材料无公害。菜架子上方有时还有菜农的照片,以证可信。饭店门口往往可以看到类似这样的话:食材完全国产(还有极端的,说明无中国产字样)。在所到的城市,包括首都东京与地方城市,没有看到专门的菜市场。超市中的菜按中国的标准贵得惊人。在京都超市中看到一小袋切好的白菜丝100克要1百零几日元,合人民币7元左右。两根不算新鲜的黄瓜,不到一斤吧,三百日元左右,差不多二十块人民币,比美国贵。在东京银座的一个超市买了一小盒拌好的黄瓜片,五十克,二百多日元。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日本的蔬菜在卖出前已大体处理干净,所以大大减少了家庭的厨余垃圾数量。

        前面说到日本的垃圾处理中分类比较好,所以垃圾处理部门压力就减轻不少。垃圾袋似乎也比较讲究,垃圾不能散装。我注意寻找日本的垃圾处理部门。在离东京大学不远的地方找到一个,也有气味,但比中国的垃圾集中点要少很多,得益于此。

       位于大阪的关西机场,垃圾箱的数量比不上中国机场,但比日本其他地方要多不少。与中国相比,关西机场的垃圾箱都是成排的。一溜四五个,上面标着玻璃瓶、塑料瓶、纸品、其他垃圾等。马路边的饮料自动贩卖机旁,都有一个专用的垃圾筒。上面有小圆洞,供投入饮料瓶。筒身特别标明贩卖机专用,权利和义务一清二楚。

       东洋文库图书馆馆长田仲一成先生是我这次访日的邀请人。在参观东洋文库博物馆时,他对我们说,欧洲人办事认真。我们日本人是向欧洲人学的。田仲先生所言是学术问题,我听了觉得不好受。因为中国人办事多数马虎,不但生活,工作也是这样。我在东京大学时,对日本朋友说,如果中国人都是我这样的水平,我们必成世界第一强国。可我因为凡事太认真,被广泛评价为有毛病,或客气点,说“特”。无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1888-820475.html

上一篇:王蒙先生病了
下一篇:这位教授的病根儿在哪里?
收藏 IP: 60.247.41.*| 热度|

13 陈楷翰 庄世宇 周健 田青 赵美娣 戴德昌 史晓雷 李健 尤明庆 刘传武 张忆文 唐凌峰 zzjtcm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3: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