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安平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赵安平 健康时报资深记者

博文

孩子的坏毛病多是家长教会的——六一特稿

已有 2296 次阅读 2007-11-14 16:48 |个人分类:保健时报重要文章选登

播种行为 收获习惯  播种习惯 收获性格  播种性格 收获命运

 

 保健时报记者  吴玲娟

  前言:有家长说:我的孩子还没有上小学,就已经学了很多本事:认识了1000多汉字,1000多英语单词,还会弹琴、跳舞,将来肯定差不了。

  有家长说:我的孩子在小学时还比较听话,怎么到了初中后这么调皮,顶撞家长、顶撞老师,稍不顺心就离家出走,真是气死我了。

  有家长说:我给孩子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要乐于助人,要遵纪守法等,可他还是很自私,吃起好吃的来,根本不顾别人,连父母都不顾,真是急死我了。

  其实,孩子学了不少“本事”的家长不要沾沾自喜,那些本事其实是枝节,是表不是本;离家出走的孩子的初中生家长不要生气,孩子的这些坏习惯,是在小学阶段“播种”的,只不过他那时还没有能力使坏;孩子自私的家长也不用怨天尤人,很有可能,孩子的自私,是家长“身教”的。

  我国儿童心理专家、史家小学分校科研副校长王文娟博士说,孩子在小学尤其是一、二年级阶段,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家长对孩子最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如果在小学六年,孩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到中学家长就可以放心,孩子会很轻松、很努力地学习;如果孩子在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到中学学习就会非常吃力,孩子在青春期的逆反就会更多,孩子碰到的挫折就会更多,和家长的冲突也会更多。

 

孩子的坏毛病多是家长“教”会的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学习努力、关心他人、身体健康、乐观向上。把所有的好的品德全给了孩子,家长都不会嫌多。但不少家长却发现,孩子的一些不能容忍的坏习惯却越来越多———自私、没有同情心、对父母不礼貌、打架生事等等。

  有一位初中生,非常叛逆,经常离家出走,他的家长总认为孩子自私,什么事情都从自我的利益出发,从不考虑家长的苦心。家长多次找王文娟咨询。有一次,这位家长与王文娟拉家常时说到,孩子的爷爷曾经留下很多房产,为了分得更多的房产,他就编出很多谎言,甚至不择手段,最后,家长很得意地说,反正我们争到了最大的那一份,我也对得起孩子了,给他留了一套大房子。王文娟说,这位家长可能没有想到,他还给孩子系统地演示了为了自己应该怎样不择手段的过程,在这样的身教下,什么样的言语都是苍白的。

  王文娟说,一般来说,孩子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父母的遗传基因,但环境对孩子习惯的养成产生的影响更大。

  有一位家长,他的孩子在寄宿学校读书,一周能见一次面。有时候孩子在家,他却因为工作出差在外,这样算下来,他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可是这位家长发现,他的很多坏习惯如散漫随意、大大咧咧啥事都不在乎、邋遢等孩子都有。

  王文娟解释说,这位家长生长在一个艰苦的环境,这样的性格特点使他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吃苦耐劳。而孩子遗传了家长随意、不在乎任何事的个性,但他成长的环境很优越,没有养成吃苦耐劳的好习惯,家长看到的当然全是问题了。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首先必须加强父母的自身修养。王文娟说,一个人最基础最重要的品格是:积极乐观、遵纪守法。

  作为家长应该积极乐观。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他都要善于发现美好的事物,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就拿下雨来说吧,可能会因为下雨影响你的出行,打乱一天的安排,但下雨又可以给持续的高热天气降降温。如果你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你会说,今天下雨了,天气变凉了,真好!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影响到孩子,会让孩子受益一生,否则孩子对任何事情就只会一味地抱怨。

  王文娟说,中国大陆在孩子的公德品德教育上的投入是很大的,但是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中国人的品德行为远远差于品德意识。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另外一套。就拿不闯红灯、不随地吐痰这样的小事来说吧,每个孩子都知道,他们都具备这样的品德意识,但能不能做到呢?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中国青年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交了一个美国女朋友,一次小伙子开车带女朋友出去玩,遇到红灯后,他看看左右没车也没警察,一加油门闯过去了。回家后,女朋友跟他分手了,理由是:他连红灯都敢闯,将来什么坏事不敢干呢?小伙子回国后,又交了一个中国女朋友,一次又开车带着女朋友出去玩,遇到红灯,吸取美国的教训,乖乖停车等候。回家后,女朋友跟他吹了,理由是:连红灯都不敢闯,还能做什么大事呢?

  王文娟曾让自己的孩子搞了一个小调查,看看都是什么人在闯红灯,孩子调查的结果令人吃惊:妈妈,闯红灯的都是家长,有些小朋友不让闯,他们的爸爸妈妈还说没事的。

  王文娟说,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很可怕的观念:能够违反规矩把事情办成,说明这个人有本事,这样做很有面子。什么叫面子?越是严禁做的,我能够违规越矩做到就是有面子。家长如此身教,久而久之,孩子会失去守法的意识。他不知道什么事是绝对不可以做的,就会酿成大错。

 

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

现在的家长都很忙,生活压力、工作压力都很大,家长们最振振有词的就是:我这么拼死拼活地工作,还不是为了孩子。可是家长不知道有没有想过:你每天或者每周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有多少?你每天或每周能跟孩子说几句话?你每天或每周拒绝了孩子多少次?

  对于孩子来说,读书、做运动、进行科学探索,都是良好的习惯,因此,小学孩子的家长应该每天坚持陪孩子读20分钟书、做10分钟运动、每两周做一次探索,在培养这些习惯的同时,家长还应加强和孩子之间的沟通。

  读书不仅可以拓展孩子的知识面,而且还可以让孩子静心学习,养成坐下来静心做事的习惯,同时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王文娟说,孩子初中不会写作文,就是因为阅读太少,没有积累的缘故。孩子一、二年级的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一些简单的书,但一定要是孩子想读的。在读书的过程中,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书中他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这样就很容易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

  适量的运动是健康的四大基石之一,运动可以让人精力充沛。运动的习惯是从小培养的,是让孩子终生受益的。如果家长不爱运动,那他更应该和孩子一起运动,因为孩子有可能遗传了家长不爱运动的基因。打打球、散散步……王文娟建议,家长每天至少和孩子一起做10分钟的运动。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可能会问家长很多为什么,有些时候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找答案、查资料、做实验,进行科学的探索。这对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及其重要。

  有一年级孩子的家长问,孩子把遥控器放在厕所的水池里冲洗,家长该怎么办?王文娟说,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应该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家长可以夸奖孩子,“孩子真棒,学会帮妈妈洗东西了。你是不是想冲洗它,帮妈妈把它洗干净?”孩子回答说,“是的”。那家长可以继续问:“你是不是想看洗干净了的遥控器是什么样子呢?那妈妈就帮你试一下。”之后,家长可以把冲过水的遥控器拿出来试,让孩子知道遥控器冲了水就不能用了,这时,家长还可以进一步给孩子介绍遥控器的工作原理,让孩子从中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学习完了,家长可以告诉孩子,遥控器一百元一个,因为孩子把遥控器弄坏了,妈妈花了很多钱,所以下午的雪糕和果冻孩子不能吃了。王文娟指出,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能打骂孩子,否则孩子就很难和家长交心。

  当然,这样的探索不可能每天都有,但王文娟建议说,家长最好每两周和孩子进行一次探索,探索的活动可以是爬山,可以是逛公园,主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培养孩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王文娟强调,家长在和孩子一起读书、做运动、探索的时候,要和孩子交流感情,交流思想,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交流一定要趁孩子小的时候开始,如果等到孩子青春期需要交流的时候,孩子就不愿意再和家长沟通了。

如果真爱你的孩子,就请每天拿出30分钟陪孩子学习、读书、玩耍。

 

善于发现和放大孩子的优点

中国有句古话:孩子是自己的好。但这个好主要是在外人跟前讲孩子的时候,不少家长面对孩子时,看到更多的是孩子的缺点。

  一位家长找王文娟咨询如何教育孩子,家长生气地说,这孩子没救了,一身的毛病。王文娟说,我看孩子还是有优点的。家长不相信,他能有什么优点?王文娟说,刚才我进门后,他给我让座了。家长一挥手:那不算!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没有条件的,应该让孩子知道,无论什么情况,无论发生什么事情,父母永远爱他,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孩子最有效的求助者就是父母。但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经常会说到这样一句话,“你再这么着,我就不喜欢你了,我就不要你了。”言外之意,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这样说是想让孩子害怕被父母嫌弃而不敢做不好的事情,但王文娟认为,这样吓唬的结果并不好,如果再遇到什么事孩子就不敢告诉家长,说谎、自责、自卑、胆怯、逆反等不良的习惯都会随之养成。

  成人社会有的很多习惯、心理,在孩子的社会里照样存在,比如说攀比心理。家长对这点很看重,担心孩子这么小就跟别人比吃穿、比文具的贵族化,将来长大了还了得?王文娟认为,孩子喜欢和别人攀比这很正常,比较的结果就自然有人和人的不同,孩子就会因此产生困惑。关键在于家长如何引导,可以帮助孩子分析造成不同的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指导孩子如何去做,怎么让孩子心理平衡,这是家长对孩子爱的表现。

  家长对孩子的爱还应体现在对孩子的悉心呵护上,这种呵护不仅是对孩子身体上的照顾,更重要的是对孩子心理上的关心。家长应该了解孩子心中的恐惧,内心的无奈。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早在30年代就提出,不要忽视孩子的感情。“当别的小朋友得到小红花,孩子没有时,他就跟你没有晋升到工资一样;他给你一块糖,就像亿万富翁捐赠飞机大炮一样;他失手打碎一个泥娃娃,就像寡妇死了独生子一样。”作为家长,应该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谅孩子的感受,家长认为是小事,但对孩子来说就是天大的事,只有了解了孩子的想法,你才有可能和孩子进行沟通,才有可能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10-10986.html

上一篇:妈妈是个“大袋鼠”
下一篇:5句让孩子怒火顿消的话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4: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