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精选

已有 9769 次阅读 2024-6-1 09:15 |个人分类:博客铅字|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微信图片_20240530082928.jpg

5月30日(周四),我的文章《不可缺失又害怕失控:尴尬的学位论文盲审》由《南方周末》印刷版发表。

(一)借助热点事件带出自己的文章

大学教师在报刊上发表教育题材的文章有几种类型。且不说人物报道、读研经验介绍、教学心得体会、教学论文等类型的文章,本博文说的是大学教师写述评或者评论类的文章。

在理想的情况下,大学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发出自己想发的通俗文章。但往往,写作、发表的时机很重要——需要一个新闻热点事件(比如一位知名教授的弟子博士论文送盲审没有通过,该教授发文喊冤)把自己想写的文章给“带”出来;而且,遇到新闻热点,报刊编辑也会认为这篇文章会带来更大的阅读量,会感受到这个话题的重要性。

更何况,平时有很多想法都是潜藏在自己的心中,支离破碎的,或者没有什么动力把这些内容写成完整的文章。一旦遇到一个新闻事件,微信朋友圈推文满天飞,众说纷纭,这时候,作者往往会有灵感能够写出相应的文章。

(二)不要停留在就事论事

一般人写通俗文章,往往停留在就事论事和简单评论——这是对的,那是错的。

但问题是,这样的思路符合每一个人的“直觉”,但仅此而已。这样的文章,如果放在微信公众号,能够引发很多人的情感共鸣。

但是,有些大学教师(比如我)不大喜欢写这种“只是就事论事地评论某个新闻热点”的文章。一则,这样的文章比较简单,写不长;二则,新闻热点的真相随时都可能会“反转”;三则,我本人不是特别擅长写议论文。

一种有价值的文体称为“述评”。《不可缺失又害怕失控:尴尬的学位论文盲审》就是述评。

(三)记录思想的火花,写出有价值的文章

有两种写作方法:一种是先在纸头上构思提纲或者“思维导图”,形成具有“褶皱”的文章结构。第二种是在心中想一下之后,直接在电脑WORD文档里打字,然后增加内容,使得文章具有“褶皱”。我采用的是后一种方法。

当然,我还会采用后一种方法的“变体”,就是想到什么东西,先用手机给自己发微信语音。这时候,保存的都是“第一灵感”,是最真实的想法。以这些想法为“种子”,进行扩充,就能写出一篇文章。

(四)科教述评要有褶皱感

写科教述评要有“褶皱”。所谓褶皱,就是你谈论一件事,不要直接谈论这件事。比如,你谈论的是国内的学位论文送盲审情况,那么,你就首先要写:在国外读书时,博士论文送不送盲审?如果不送盲审,那为何不送?国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和毕业中起到何种作用?

然后,你再提到:中国的学位论文有送盲审。为什么要送盲审?如果不送盲审,会有什么后果?对学生、导师、院系、大学分别有什么后果?

然后,你还是要“扯开去”,不要直接谈盲审,而要指出明审和盲审有什么区别。

你可以看到《不可缺失又害怕失控:尴尬的学位论文盲审》的思路非常清晰。有很多段,都能够提炼出一个中心句或者说这些段落是在回答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撇开这篇文章,日常我们在写述评的时候,为了增加褶皱感,不妨打开思路,想一想:这件事情在国外也是这么做的吗?以前和现在的做法有什么区别?在别的学校和院系也是这么做的吗?他们遇到哪些问题,又有哪些经验可以了解和介绍?

要多参加座谈会、教学研讨会,去了解别的高校、别的院系、别的导师的情况,也要多和不同的人交流,听听别人的观点,无论是吐槽、辩解,还是支持。这样,文章就会更有“褶皱感”,也跟能够在“体面”的报刊刊登。

微信图片_20240530082948.jpg

(五)写文章存在“角度”的说法

刚才说了,不要就事论事。哪怕做到了这一点,都有很多种“角度”来写文章。这就好比,你是走大家常走的路上山的,但其实,当地人知道别的上山的路径。

比如关于学位论文盲审的文章,你可以有很多种选择。你可以写“为什么有盲审=>为何通不过盲审=》这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如何才能通过盲审)”,你也可以写“评审人是如何不合理”。你可以写个体遭遇层面,可以写学校、院系层面的情况分析,也可以从全国盲审机制层面写文章。

不同的写作思路选择,会带来不同的难度,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可能你坐在电脑前,一个上午都没有写出什么东西,或者写出的东西投稿不中。也有可能写出的东西能够被编辑看中。

但最好在写作前、写作时、写作后(投稿前),反复问一下自己:我这篇文章的思路究竟如何?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是就写“评审人是如何不合理”?如果是后者,恐怕还得多采访一些“满腹委屈”的人(包括研究生及其导师)

(六)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

在报刊发表文章,给我带来了快乐。有的人觉得这个很amazing,也有的人说“空谈误国”。这使我想到《诗经》里的一句话——“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人世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在报刊发文,是我最快乐的事之一!

[255] 马臻《不可缺失又害怕失控:尴尬的学位论文盲审》南方周末2024-5-30(B16).

[252] 马臻《为什么有的导师“不完美”?》文汇报2024-4-19(8).

[241] 马臻《短平快地硕士毕业是一厢情愿》南方周末2023-9-14(B15).

[214] 马臻《找到真实的投稿信息并不难》南方周末2022-3-24(B15).

[202] 马臻《导师不让参加自选实习,矛盾如何解?》文汇报2021-3-26(6).

[198] 马臻《让更多精品讲座进校园》南方周末2021-1-7(B15).

[195] 马臻《“双一流”建设不应“降维”》南方周末2020-12-10(B15).

[192] 马臻《“绩点为王”对不对?》南方周末2020-10-29(B15).

[191] 马臻《城市治理助力美好生活》人民日报2020-10-27(5).

[189] 马臻《学习写作不应止于高考》南方周末2020-9-10(B15).

[188] 马臻《大学写作课成刚需,如何跨越理想和现实的鸿沟》文汇报2020-8-28(8).

[185] 马臻《做青年学生的引路人》中国青年报2020-7-14(3).

[183] 马臻《大学生就业要早早规划》南方周末2020-7-9(B15).

[179] 马臻《因地制宜坚持学习》人民日报2020-3-23(7).

[166] 马臻《“爬藤”成功又如何?》南方周末2019-6-13(B15).

[160] 马臻《面对功利的家长》南方周末2019-5-16(B15).

[156] 马臻《别被奥数牵着鼻子走》南方周末2019-4-4(B15).

[153] 马臻《写出学位论文就够了吗?》南方周末2019-3-21(B15).

[147] 马臻《要兼顾稳定、公平、效率》南方周末2019-1-31(B19).

[146] 马臻《高校自主招生越严越好》南方周末2019-1-17(B12).

[145] 马臻《除了实验和论文,导师要不要跟学生谈人生?》文汇报2019-1-4(8).

[141] 马臻《研究生导师应做“引路人”》南方周末2018-11-15(B19).

[140] 马臻《评上教授的他们为何还无法避免焦虑》文汇报2018-9-22(4).

[126] 马臻《摆正职场心态,提高就业竞争力》文汇报2017-6-16(6).

[120] 马臻《至少得让大家知道星空在哪》文汇报2017-2-24(7).

[117] 秦文至《综合评价录取背景下高中生要“补”什么》文汇报2016-12-16(7).

[114] 马臻《破解研究生和导师“不咬弦”的“魔咒”》文汇报2016-11-25(7).

[111] 马臻《大学“青椒”不只有诗和远方,更有眼前的压力》文汇报2016-9-23(6).

[110] 马臻《研究生和导师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文汇报2016-9-9(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1436460.html

上一篇:不可缺失又害怕失控:尴尬的学位论文盲审
下一篇:当“写手”遇到记者,会有怎样的故事
收藏 IP: 202.120.235.*| 热度|

17 马臻 周忠浩 王从彦 王涛 张学文 汪运山 徐芳 孙南屏 郑永军 曾杰 武夷山 李文靖 曹俊兴 陆仲绩 王启云 张红光 胡新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1: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