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写了《不同学历阶段读书与研究的时间分配》一文,评论者有赞同的,有反对的,但有评论者认为我这是“书呆子”的表现。首先说说我对“书呆子”的理解。
本科时,有一次在饭堂吃饭,旁边有一学生(面熟但没说过话)跟他的同学说:“要是经常去图书馆看书又拿不到奖学金感觉很没面子”。大学校园里有许多类似的人,碍于面子,怕被说成是“书呆子”不敢多读书。我认为是不是“书呆子”与读书数量的多少,读书时间的多少一点关系都没有。读书,只要你能吸取前人的养分,将书上的东西转化成为自己所用的东西,提高自身的修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哪怕你读了五卡车的书(学富五车)也不能叫“书呆子”,相反,那种读书只是为了应付一下考试,不考试就不读书,读书又不能转化为解决问题能力的,即使他一生只读了一本书,我认为他也是“书呆子”。
言归正题,再谈不同学历阶段读书与研究的时间分配。研二时,和一在普通院校读硕士的本科校园聊天,他问我发了几篇论文了,我说我一篇都没发,他又问:“那怎么毕业”,我说:“大连理工大学对硕士没有发论文的硬性要求”,他感到惊讶,“我们普通学校都有硬性要求,怎么你们重点大学都不要求,看来重点大学研究生也很水”。事实上,我到毕业也没发论文,连最后的毕业论文才花了一个多月凑的,这一个月还要找工作,因为我的一个导师认为硕士论文除了混个毕业外,别无它用(我曾写过“我的两个导师”及“打工仔研究生改变我学习的轨迹”两文)。
看看我那些获得“优秀研究生”称号的同学,且不论他优不优秀,学校授予他“优秀”的称号很大程度是根据他发表了较多的论文,那些论文拿来忽悠人事部门的HR还是可以的(我个人招聘经验发现,有的研究生会拿他发表的论文来证明他的科研能力),但忽悠不了我,其实那些论写了什么东西,怎么凑的,他自己都心知肚明。下面,一字不变地抄录程代展老师《读书、科研与人生道路》一文的两段(黑色字体标明):
我在美国上学的时候,博士学位只有修课的要求:16门课,48学分,却没有发表论文的要求。我毕业时发了一篇期刊论文,一篇会议论文,按国内标准可能不够毕业。我有的同学毕业时并未发表任何文章,却照样毕业,而我修过的16门课却让我终生受益无穷。
个人以为,从长远看,打好基础比发表几篇论文重要得多。做学问就像盖房子,打不好基础是盖不成高楼的。我招研究生,硕士期间就发表了一堆论文的学生一律不要。你该念书时不念书,就学会并凑垃圾论文,就像你学武功不练基本功,却学了花拳绣腿,道走歪了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搞基础理论研究,肚子里必须有几门过硬的课程当利器。林肯年轻时当过伐木工,他说过一句话:“如果给我8小时砍掉一课时,我会花6小时磨斧头”,只有厚积薄发,才能写出好文章。
我认为,不单是搞基础理论研究,肚子里必须有几门过硬的课程当利器,搞工程技术的一样肚子里必须有几门过硬的课程当利器,硕士阶段不重视读书,认为科研更重要的,完全是好高骛远的表现,另外,有的研究生怕被认为是本科没学好,利用研究生阶段补本科知识,害怕读书的思想,完全是作茧自缚。我硕士阶段自学了《弹性力学》,《结构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这些课程工作后时不时能派上用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01: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