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生态农场纪实》连载之六十一:山东农工办和科技厅来访

已有 3794 次阅读 2013-9-10 22:35 |个人分类:建言新农村|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弘毅生态农场, 连载, 科技厅, 山东农工办

山东省委农工办和科技厅领导现场调研

蒋高明

 

2011825,为落实山东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伟批示,山东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宪一行专程赴弘毅生态农场,就生态循环农业运行模式进行现场调研。临沂市委副秘书长丁善于、平邑县县委书记王林山、平邑县副县长刘玉山、卞桥镇党委书记刘涛等陪同省领导调研。

弘毅生态农场工作人员、驻农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与山东农业大学的科研人员对调研组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介绍了弘毅生态运行模式与运行效果。弘毅生态农场运行模式为: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而非单一技术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创建低投入、高产出、低排放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从秸秆、虫、草综合开发利用入手,种养结合实现元素与能量循环利用;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民就业。这一模式为已故著名生态学家侯学煜先生的大农业、大粮食观点在现实中的具体应用。



 

8-11山东省委农工办领导在弘毅生态农场调研(4为平邑县委书记王林山)

 

 座谈会后,调研组一行现场参观了农场的各项种养环节:秸秆青储饲料加工技术、肉牛育肥技术、有机肥高效利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环境友好型禽粮互作模式、环境友好型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清洁能源深度开发技术、种-养-肥-加工-新能源耦合技术等,同时参观了农民自发的有机种植推广田、研究生科研基地、林下养禽基地、乡土树种生态恢复实验林及人工湿地等。

山东省委农工办调研组一行对弘毅生态农场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一致认为弘毅模式,无论对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还是对当今生态环境及耕地保护,都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广的一种农业模式。省农工办副主任王宪特别指出:近年来,工农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耕地质量严重下降,弘毅生态农场模式能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实现高产,是生态农业研究的重要突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平邑县委书记王林山,对我带领着科研团队长期扎根农村一线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做法表示赞赏,对科研团队在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循环农业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所做的大量创新性研究工作表示钦佩;弘毅生态农场科研团队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出现的实际问题开展相关研究,有力推动了生态农业推广,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他表示,平邑县委县人民政府将在全县大力推广弘毅模式,引领农民走向可持续的致富之路。

 


8-12 山东省科技厅领导考察弘毅生态农场。

 

2011830,山东省科技厅组织山东省有关专家,对弘毅生态农场有机种养模式进行专项调研,以推动生态农业在山东省大力发展。专家调研组组长为山东省科技厅农村处特派员武军,成员有山东省农科院植物保护所副所长李长松研究员、山东省农科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李彦、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诸葛玉平、山东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副教授宁堂原等。山东省临沂市科技局农社科科长吴连富、平邑县科技局局长李大星、卞桥镇党委书记刘涛等陪同调研与考察。



 

8-13 弘毅生态农场科研楼。



8-14 弘毅生态农场完全停止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六大害”6年之后人与自然高度和谐。

 

 

 弘毅生态农场工作人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驻弘毅生态农场科研人员热情接待了专项调研组。调研组一行参观了生态农场的各项技术环节,对生态农场禽粮互作模式、有机肥堆肥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林下养禽、生物质能源、耕地固碳技术等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取得的成绩表示充分肯定,并与驻弘毅生态农场科研人员进行了座谈。

 调研组组长、山东科技厅特派员武军对弘毅生态农场做法进行了高度评价。他通过现场参观与研究人员充分交流后指出:“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根本所在;弘毅生态农场厉行的可持续生态农业模式,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既保证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又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还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促进了城乡统筹、和谐发展;弘毅生态农场是中国农业的标杆,非常值得推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723883.html

上一篇:平等对话请置顶:巴西学者的实验不值得推敲吗
下一篇:被农民说好才是真正的好
收藏 IP: 210.73.6.*| 热度|

1 ljxm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9 23: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