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高效生态农业八字要诀 精选

已有 8421 次阅读 2018-12-30 11:37 |个人分类:建言新农村|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高效生态农业, 乡村振兴, 食品安全, 环境保护

高效生态农业八字要诀

蒋高明

 

高效生态农业是指:在整个种植、养殖和加工过程中,不采用人工合成化学物质,转而采用自然界中的天然物质或物种而生产食物或中草药,并对农产品和中草药、加工与销售的现代农业模式。通俗地理解高效生态农业,就是种植过程中实现“六不用”,即不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地膜、植物生长调节剂与转基因种子;在养殖和加工过程中不使用饲料添加剂(尤其重金属)和食品添加剂;动物有享受阳光、新鲜空气、脚能够踏地、水禽类能够戏水的自由,而不是在传输带上长大的。这样的农业模式,实际上就是实现了的有机产品,而不单纯依靠有机认证来背书。

 

高效生态农业的典型特点是效益高,产品价位高于市场价,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是普通农田的3-5倍,是单一化、化学化、工业化、生物技术化农业的10倍以上。这样的农业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带动作用非常大。高效生态农业更是健康食品的重要来源,还可在源头带动环境保护与温室气体减排。高效生态农业产品优质优价,具有广阔的市场,从一线农村到城市的高收入家庭;从国内市场到发达国家市场。

 

要实现高效生态农业,必须认真做农业,来不得半点虚假。为此,下面八个字非常重要:

 

一是停。即停止在种植与养殖过程中的化学物质添加,如停止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地膜、激素;在饲料中要停止添加重金属与抗生素;在加工过程中停止使用防腐剂和形形色色的工业食品调节剂(这些化学物质,据不完全统计,高达5万种以上)。

 

二是养。当停止向土地和农业生态系统投入有害化学物质后,土壤微生物和动物得到休养生息、物种消失得到遏制;持续投入有机肥、绿肥、杂草肥等一切可降解的生物质肥料,可实现耕地碳库与氮库双增加。

 

三是种。即要保持种资资源多样性,尽量采用可留种的物种。农民连年自己留种,优中选优,他们就是天然的育种专家。除饲料采用一些杂交种外,尽量不用杂交种,坚决杜绝转基因种。

 

四是管。这是农业生产中最辛苦的环节,采用物理、生物、机械等办法,控制病、虫、草、旱、寒、涝害,鼓励农民多付出劳动,但其劳动强度比在城市打工低,但收入高于在城市打工。当农业管理的投入超过进城打工的收入时,年轻农民陆续回乡,农业后继有人,一些传统农艺就有人继承。

 

五是收。为了降低劳动强调,收获尽量采取机械措施;农机部门应多研发一些实用性农业机械。

 

六是储。上述生产的优质农产品,采用物理办法储存,避免化学杀虫剂等二次污染。

 

七是加。农产品加工是使农产品升值的重要渠道。加工以小型化、家庭化、多元化为主,带动农民专业化分工,带动更大范围内的就业。尽量不采用规模化做法,从而避免市场竞争风险。传统的食品加工工艺,在高效生态农业体系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以白酒为例,那些动辄上百上千乃至上万的白酒,其实粮食和瓶子等成本只有区区十几元或几十元。

 

八是销。高效生态农业必须有自己的定价权。要发挥互联网与物联网优势,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网上购买与现场体验相结合,将优质农产品以优质价格销售出去。顺季节多种经营,延长货架期,避免集中上市带来的农副产品积压。

 

需要指出的是,高效生态农业并不是包打天下的,毕竟规模上无法与工业化农业抗衡,尽量其产量表现也不差。其显著的优势是质量高、物种丰富、可持续。我们期望的高效生态农业,首先满足一线生产人员的福利,其次是城市有能力消费人群的健康需求。高效生态农业以为人类生产食物为主,为动物生产饲料粮不在考虑之内,那是工业化农业的范畴。

 

高效生态农业承担了环境保护、粮食安全、健康安全、社会和谐多方面的功能。建议国家经费向高效生态农业倾斜,进而振兴乡村,建设生态文明,使国家在整体迈进中等发达国家之后,我们的饭碗还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有半数以上的人能够吃得上真正的有机食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1154358.html

上一篇:笔者撰写的《生态农场纪实》入选40年400科学普及书
下一篇:美国廉价食品的健康代价
收藏 IP: 144.255.129.*| 热度|

10 武夷山 杜鹏日 彭真明 李明阳 黄永义 侯沉 农绍庄 周忠浩 郭新磊 罗祥存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2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