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绿色意识的不断提升、以及市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农业从业人员开始关注有机肥的应用。传统化肥的过度使用已经对土壤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而有机肥作为绿色环保的替代物,逐渐成为现代农业中的重要选择。发展生态农业更离不开有机肥,但许多人对有机肥的来源、使用及其效果仍存在疑问。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生态农业领域的专家蒋高明教授,与我们分享关于有机肥的知识和实践经验。
在本次访谈中,蒋教授从有机肥的主要来源、营养成分、腐熟过程,到如何提高其利用效率、控制病虫害风险,再到如何利用城市生活垃圾转化为有机肥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答。
本文约5900+字,阅读约10分钟
海湿小编:教授,您好!首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随着全球人口的爆炸式增长,有限的耕地资源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就好比一个不断膨胀的气球,却只能装进一个固定的瓶子里,这使得粮食生产面临严峻挑战。人口的增长就像一个无形的黑洞,吞噬着有限的耕地,人均耕地不断缩水。为了应对粮食短缺的危机,人类不得不依赖化肥来提高粮食产量。如果说,粮食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那么就涉及人口、耕地、气候、技术等多个因素。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人对“不用化肥,依靠有机肥”这一理念表示疑问,尤其是对于有机肥的来源和是否足够使用的问题——毕竟,要养活14亿人口。那么,今天我们想和您探讨一下这个话题。首先,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使用化肥为什么不好?
蒋高明教授:化肥的广泛使用,确实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但它也带来了一些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过度使用化肥不仅对土壤造成了损害,还会引发水体污染的大气污染,甚至影响到我们的健康。长期依赖化肥,土壤变酸、板结,土壤有益微生物和动物逐渐减少,土壤的自然肥力也会下降,导致土壤退化。更严重的是,化肥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在进入水体后,可能会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生生物生长,造成水生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突出表现在陆地淡水水华现象和海洋赤潮或浒苔爆发。
另一方面,化肥生产依赖石油,而石油资源是有限的,化肥的生产成本随着资源的稀缺而不断攀升。因此,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对化肥的依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非常必要的。
海湿小编:什么是有机肥?它与化肥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蒋高明:有机肥和化肥是农业生产中两类常见的肥料,它们在来源、成分和对土壤的影响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有机肥是有机肥料的简称,而自然界中的有机物无一例外来自生物的合成作用,且这些天然有机物都能在自然界中降解,还原至无机物。人类目前还没有掌握利用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人类合成的有机物多在天然有机物基础上完成,如利用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且合成的有机物很难自然降解。地球上的所有光合产物及其衍生物都可以作为有机肥。有机肥主要来源于动植物的残体和粪便等有机物质,经过自然分解或人工发酵制成。它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多种营养元素、有益微生物以及土壤改良剂,成分复杂多样。有机肥在土壤中经过微生物分解,缓慢释放养分,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长期使用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从而增加土壤的肥力,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
相比之下,化肥是通过化学合成或物理加工得到的,主要成分是氮、磷、钾等单质或化合物。化肥的成分相对单一,养分含量高,见效快。但是,长期、大量施用化肥,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板结,影响土壤通透性,造成土壤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海湿小编:听起来确实有很多问题。那么,在不使用化肥的情况下,农业如何维持土壤的肥力呢?有机肥的来源是什么?是否足够支撑农业生产?
蒋高明教授: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很多人都担心如果停止使用化肥,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营养供植物生长。其实,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然的方式,利用大自然中丰富的资源来维持土壤的肥力,从而保证农业的高产。
我们要理解有机肥的来源。自然界中,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尸体,甚至是我们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都是有机肥的来源。农场里的牛粪、鸡粪、秸秆、枯枝落叶,甚至生活中产生的厨余垃圾,都能通过堆肥、发酵等方式转化成有机肥料。而这些有机肥料富含植物所需的氮、磷、钾等元素,能够为作物提供充足的营养。
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有机废弃物进行合理的回收和利用,就能产生足够的有机肥料来满足农业的需求。这不仅能减少资源浪费,还能确保土壤肥力的持续性。
海湿小编:为了避免误解,我想再确认一下:您是主张我们国家的农业生产应该完全不用化肥呢,还是说应该减少化肥的使用、更多的使用有机肥?亦或,在相当意义上用有机肥代替化肥?那么这个比例您觉得应该是多少?
蒋高明:如果发展生态农业,可以使用少量的化肥,所生产的为绿色食物;如果发展有机农业,就不能使用化肥,所生产的为有机食物。在土壤肥力保证的基础上,即使使用化肥,利用现有使用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不会影响产量。我们连续跟踪了19年的有机农业实验,化肥使用量为常规模式的0%,产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将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稳产的吨粮田。当然,前提条件是土壤有机质要高,这就需要有机肥常年养地。
海湿小编:过去长期以来,我国化肥使用存在着严重的“重数量、轻质量”和“重施用、轻管理”等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施肥”这件事,我们做得太多,但做得并不精细。这种不合理的施肥方式,不仅导致了化肥利用率低下,而且还带来了严重的土壤污染和环境问题。2015年发布的《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无疑是一次重要的尝试。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化肥使用量确实有所下降,但距离实现真正的科学施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什么减量是这么难?您觉得症结在哪儿?有没有“解”?
蒋高明:为减少化肥污染,提高耕地产量,农业部接受有关专家建议,从2005年开始,推行一项全国性的耕地施肥新措施,即根据土壤的实际需求确定施肥量。科学家们称其做法为“测土配方”施肥。其依据是,目前农民施加的肥料中,60%~70%并没有被庄稼利用,而是贡献给了地下水,或残留在土壤中。项目实施3年后,全国已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9亿亩次。然而,从全国化肥实际用量看,配方施肥并没有使化肥用量减少下来,反而持续增加。2005年全国化肥用量为4766万吨,2015年,全国化肥用量5900万吨,增加了1000多万吨。尽管最近几年化肥使用量有所下降,但依然在高位运作。
测土配方施肥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在试图解决耕地污染和提高产量的宏伟工程中,科学家、政府官员、农民三方面的利益分配问题才是最主要的。目前的资金去向是,主管项目的科学家获得了大量研究经费,各级农业政府官员,土壤肥料站得到了大量补贴、农民却没有得到实际好处,反而增添了麻烦。农民不会为种地去取土样找土肥站去化验,即使不要他们花钱。测土配方施肥理论上可行,但具体操作困难。农民嫌麻烦,没有积极性;但科学家和各级农业官员有好处,积极推进。这就出现了测土配方施肥工程中“一头凉、一头热”的局面。
在配方施肥中农业部门一包到底:从土壤测试、配方设计、田间试验、效果评价、组织管理、监督检查等所有环节,几乎都由农业部门包揽,甚至连配方肥的生产也由农业部门承担,导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由农业系统独享。这样,配方施肥不是肥了耕地,也不是农民,化肥用量怎能够减得下来?
其实,减少化肥使用非常简单,这就说加大有机肥的使用,这需要政策或者市场力量推动,要调动农民用地养地的积极性。
海湿小编:从就业市场的角度讲,如果减少化肥的使用,会不会给我国相当一部分肥料产业的就业带来问题?
蒋高明:这是肯定的,对化肥行业影响很大,当然有些化肥企业会向有机肥产业转移。
海湿小编:那么,除了农场的动物粪便和秸秆,生活垃圾和枯枝落叶等是否也能转化为有机肥?
蒋高明教授:是的,实际上,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地球上所有的绿色植物、动物,甚至微生物,它们的身体,无论是活的还是死的,都能分解成有机物,最终回归土壤。这些有机物质不仅能为土壤提供养分,还是促进土壤健康的重要成分。比如,生活垃圾中的厨余垃圾就能经过堆肥处理,转化成有机肥料。农场的秸秆、枯叶等也能经过自然分解,成为土壤中的有机质。
事实上,我们国家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天然有机物资源,像是农业废弃物、家庭垃圾等,完全可以进行回收和利用。根据我们的研究,13大类天然有机物的生物质氮,是我国农业栽培植物实际吸收氮素的4倍多。因此,天然有机物的量完全足够支持农业生产。
海湿小编:不同来源的有机肥在营养成分、腐熟程度、病虫害风险等方面有没有什么区别?能否具体谈谈?
蒋高明教授:是的,不同来源的有机肥在这些方面确实有一些差异。首先,营养成分方面,动物粪便往往含有较为丰富的氮、磷、钾等基本营养元素,但其中的含水量和盐分较高,所以需要适当发酵和处理。而植物来源的有机肥,如秸秆和草木灰,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但氮、磷、钾的含量较低,需要与其他肥料搭配使用。
腐熟程度上,动物粪便如果未经处理就施入土壤,可能会引发气味重、氮气挥发等问题。因此,必须经过严格的堆肥、发酵处理,使其腐熟程度更高。而植物性有机肥如秸秆,通常也需要发酵或堆肥,以避免其中的病菌和杂草种子进入土壤。
至于病虫害风险,不同来源的有机肥也有差异。未经完全腐熟的动物粪便或秸秆中可能会含有一些病菌和害虫卵,施用时如果没有充分发酵和处理,可能会导致病虫害的传播。相比之下,经过适当处理和腐熟的有机肥,其病虫害风险大大降低。
海湿小编:那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如何提高有机肥的利用效率呢?有没有一些科学的措施或技术,可以提升这种做法的效果?
蒋高明教授:提高有机肥的利用效率,首先需要确保有机肥的质量。堆肥和腐熟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堆肥可以使有机肥中的有害成分减少,养分得到更好地释放,也能避免病菌和杂草的传播。因此,施用之前,一定要确认有机肥是否完全腐熟,最好通过测定其腐熟度来判断是否可以施用。
另外,合理施肥也是提高利用效率的关键。我们要根据土壤的养分状况和作物的需求来科学施肥。比如,通过土壤检测了解土壤中的养分状况,从而合理调整有机肥的施用量和施用时间。此外,施肥时的操作方法也很重要,可以采用分期施肥、深施、覆土等方式,帮助养分更好地渗透到土壤中,减少养分的流失。
为了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有机肥的利用效率,还可以配合一些土壤改良技术,如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使土壤更能保持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提高作物的生长。
海湿小编:有机肥确实对土壤和作物有很多好处,但它的病虫害风险也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在使用有机肥的过程中,如何控制病虫害风险呢?
蒋高明教授:有机肥的病虫害风险,正如我们之前所说,主要来自于未完全腐熟的有机物中的病菌、害虫卵或杂草种子。因此,确保有机肥的充分腐熟和发酵,是降低病虫害风险的最有效措施。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首先,堆肥过程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湿度,确保堆肥堆能够达到足够的温度,通常在55°C至65°C之间,这样的高温可以有效杀灭大多数病菌和虫卵。其次,堆肥的时间也要足够长,至少要经过3至4个月的发酵和堆积,确保所有有机物都能充分分解和腐熟。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使用一些天然的抗菌剂和生物农药,如草木灰、草本植物提取液等,来预防病虫害。此外,合理搭配不同类型的有机肥,也有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例如,牛粪、鸡粪等动物粪便可以与秸秆、绿肥等植物性有机肥混合使用,形成有机肥的综合利用体系。
海湿小编:这些天然有机物的量,听起来似乎很丰富,那是否会出现肥料不足的问题呢?如果大规模地使用有机肥,是否会面临肥料短缺的挑战?
蒋高明教授:很多人担心,停止使用化肥后,是否能够获得足够的有机肥来支撑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实际上,天然有机物的资源量是非常丰富的,完全可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只要我们采取有效的资源回收和再利用措施,天然有机肥的来源是充足的,远比我们目前依赖化肥的方式更具可持续性。
在理论上,以碳为例,全球人类生物量含有的碳仅占地球光合作用固定碳的千分之一;再以氮为例,我国13类有机肥生物质氮是全部种植植物(包括主粮、蔬菜、果树、中草药、花卉等)实际吸收化肥氮的4.12倍。这两个数据说明,人类不开化肥厂也是能够满足农业养分需求的。
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我们并不是只依赖某种单一的有机肥,而是通过多种有机物料的综合利用来保持土壤肥力。像是农场的动物粪便、农业废弃物、甚至是生活垃圾,都能转化为有机肥,而这种转化方式对于环境的压力也较小,能够长期保持土壤的健康。
海湿小编:我听说有一些人在倡导“五谷轮回”这个概念。您怎么看五谷轮回?
蒋高明:五谷轮回,确切的表达应当是“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即人类栽培植物的副产物如秸秆、谷糠等(配合一定精料)饲养动物,动物粪便还田养地,从而进一步提高产量。轮回的是动植物体内的元素如氮、磷、钾、钙等矿质元素,生命是不会轮回的。
海湿小编:原来如此,那如果不使用化肥,我们该如何确保土壤的健康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呢?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措施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
蒋高明教授:生态农业的关键在于恢复和维持自然生态的平衡。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保持土壤健康、提升土壤肥力,同时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首先,我们会通过有机肥的使用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土壤中的有机质不仅能为植物提供养分,还能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衍,改善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和保肥性。这样,土壤能够自我调节,保持长期的肥力。
第二点,恢复生态平衡是非常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各类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的,通过增加作物的多样性、引入天敌,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同时,恢复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有助于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升土壤的健康度。
第三,我们还要注意停止使用化学物质对抗害虫和病害,转而使用物理诱捕、天敌防治等自然方法。在生态农业中,我们采用轮作、倒茬等农业技术,以避免土壤中的病菌和害虫的长期积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这样一来,我们不仅能够保持土壤的健康,还能够提升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同时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海湿小编:听起来,似乎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那么在人口增长放缓、以及许多农村人口减少、甚至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空心”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的情况下,有机肥是否意味着更高的人工投入、更低的产量?
蒋高明:这是个问题,有机肥本身不贵,甚至比化肥还便宜,但施到地里需要用人工。目前从事农业的多为老人和妇女,加上农产品本身不值钱,农民就选择用化肥而不用有机肥。如果发展生态农业,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地里的收入比进城打工挣得还要多,农民就会大量使用有机肥,因为只有有机肥种出的粮食和蔬菜水果才有好的口感和售价。
海湿小编:关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利用,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城市生活垃圾也可以转化为有机肥吗?这种转化是如何实现的?
蒋高明教授:是的,城市生活垃圾,尤其是厨余垃圾和园林废弃物,完全可以转化为有机肥。城市垃圾中约有40%-60%的成分是有机物,主要包括食物残渣、果蔬废料等,这些成分经过适当的处理,可以成为优质的有机肥料。
转化的过程一般分为几个步骤。首先,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分出可回收的物质和不可降解的垃圾。然后,将厨余垃圾和有机废弃物进行堆肥或发酵,利用自然分解的方式将其转化成有机肥。在这个过程中,温度、湿度的控制非常重要,确保有机物分解充分,避免病菌和有害物质的产生。
目前,很多城市已经开始实施垃圾分类和垃圾堆肥的试点项目,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这些措施,城市生活垃圾中的有机成分不仅得到了有效的利用,还减少了垃圾填埋和焚烧的压力,推动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海湿小编:听起来,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具有很大的潜力。那么,您认为未来有机肥的利用和生产,会在农业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蒋高明教授:城乡生活垃圾能够直接作为有机肥使用。笔者指导博士研究生论文数据显示:1 kg干餐厨垃圾可平均转化为1.64 kg有机主粮。
未来,随着生态农业的推广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我认为有机肥的利用将会在农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以及其他天然有机物的回收和利用,我们不仅能够解决化肥带来的环境问题,还能够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健康度。
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农民的认知提升,如何更高效、环保地生产和使用有机肥,将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有机肥的使用会成为主流,并帮助农业实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
海湿小编:那么,在不使用化肥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实现粮食生产的高产呢?特别是在目前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不依赖化肥的农业方式,能否保障粮食生产?
蒋高明教授:这是很多人担心的一个问题。大家普遍认为,不使用化肥就无法保证粮食的高产,甚至会导致粮食短缺。其实,我们的实践已经证明,完全可以在不使用化肥的情况下,依靠生态农业的方式实现甚至超过传统农业的产量。
我们已经在全国多个地方进行了多年的生态农业试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一些生态农田、果园、蔬菜园中,我们没有使用化肥和农药,作物的产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提高了。而且,这种方式不仅没有污染环境,还提高了土壤的健康度,保证了农业的可持续性。
在一些地方,我们的粮食产量已经达到了每亩1吨以上,完全可以满足生产需求。最关键的是,生态农业模式下,作物的质量和土壤的健康也得到了有效保证,真正实现了粮食安全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海湿小编:那真是让人振奋的消息!您对于广大农民和消费者有什么建议?如何推动生态农业的普及?
蒋高明教授:我的建议是,首先农民朋友们要认识到,生态农业不仅能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还能带来健康的食物和更好的环境。通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恢复自然的土壤健康,能够长期保持土地的肥力,避免土地退化。
消费者也可以了解一下生态农业,特别是这些生态产品对健康的益处,这样就会愿意支持生态食品的消费。只有从源头上改变生产和消费模式,才能推动整个农业系统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它是我们实现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和健康生活的关键。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让生态农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流模式。
海湿小编:最后一个问题,“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您认为是什么关系呢?
蒋高明:生态农业是乡村振兴的抓手。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没有产业就留不住人,就谈不上人才振兴,文化振兴;而搞生态农业就是做乡村最大的环保工程,就是生态振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可带动更多人就业,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生产优质安全的食物,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公众健康,保护生物多样性。该产业可使农业有钱赚,农业后继有人,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7 0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