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本来以为春节已经过完,可以歇会儿了。刚发现徐晓博友发了《与孟津老师打擂台:梦里乌江醉古滩》,让我觉得这个节还没有过完,至少这个周末还有得玩。徐晓的博文,是和我的《水上船歌初识威尼斯》打擂,他的博文说的是贵州,乌江和苗寨,我觉得和威尼斯可比性不高。如果徐晓说的是苏杭,我这会儿就举白旗投降。但他挑了贵州来说事,他万万没有想到,我是在贵州长大的,无论故事、照片我都有一箩筐。在我至少是50G的贵州照片中,翻几张苗寨照片出来厚积薄发一回,跟一帖凑热闹(不知徐晓看到这儿,肠子有没有悔青)。这些照片的大多数,是两年前拍自贵州西江苗寨。余秋雨同学曾经在《文化苦旅》中描写过西江千户苗寨,这是我选这个题材的原因之一。文化人青睐的地方,我们学文化的人是一定要跟进的。
西江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凯里附近,我的朋友开车,从贵阳到在寨门口,大约半天的时间。贵州山多,交通不好,人们常说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但那是过去的事了,现在高架桥加山洞,一级二级公路四通八达,也把我带到了西江千户苗寨。也是因为过去的隔绝,这里的少数民族(苗族),得以发展起一套自己的建筑和文化,并在闭塞的环境中保存下来。现在这些寨子,成了旅游景点,进村的路上修一门,就可以收钱了。试营运的那一年,门票60元一张,我的朋友说当年的收入有两个亿,到什么地方去了他不知道。我去的时候,门票已经是100元。当年是几个亿还没有统计。
千户苗寨四面环山,坡地、梯田依山顺势往高了去。这里的房子基本上都是木机构、青瓦的三层吊脚楼。和我过去在苗家住的情形类似,这里的房子中,一层通常是圈养牛,二层住人,三层为粮仓。寨子里都是青石板路和阶梯串连。这里的苗族是什么体系,我不清楚,但苗族中有各种支系,长裙苗,短裙苗,生苗,熟苗,等等。和所有类似的旅游景点一样,这里也有一个很大的场子,当地居民的代表,在这里表演自己的歌舞。我们到的时候,时间比较晚一点,场子已经被游人围得水泄不通,里面一位男子正在表演木叶演奏的“青藏高原”,音挺高。我没有往里挤。到这样的地方来,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这种表演,通常都有点过于修饰,失去了原来的朴实。所以和朋友约好碰头时间,我自己背着包,拎着相机,往山上爬,去串寨子。
在一家门口,看见一位老婆婆,抱着三个星期大的孙孙在晒太阳,我就去跟她聊天,她还让我给他们拍照。后来她媳妇出来了,我问她能不能进屋去看看,她说没问题,把我让进去。墙上有老婆婆四个儿子的照片,媳妇指着其中一位说,这是老幺,是她老公。这位老幺在哥几个中个头最大,我就跟媳妇开玩笑:你挺会找啊,找了人家的高富帅。她就在那儿笑,显然很满足的样子。后来发现,他们这儿收拾了两间房做旅馆,游人可以住在这里。我本来以为苗寨的人会比较害羞,不愿跟生人交往,现在来看,我out了。有个客栈叫“第一千零一户”,有点和国际接轨了的味道。跟他们聊完天,我接着到处转。穿过水稻田,爬到寨子对面的山上去拍寨子的全景。因为天气湿热,我衣服都湿透了。
到这里来,肯定要吃顿苗家饭。酸汤鱼,蘸水的坨坨肉,折耳根,炒当地的土鸡和土鸡蛋。我不大相信是当地的土鸡,因为他们养的鸡有限,不大可能供应这么多的游客。将就吃吧,我也饿了,何必认真。酒肯定是当地的米酒,用铝壶提上来,一斤一壶,倒在土碗里,然后来些劝酒的歌和招式,基本原理就是要灌你多喝。这种酒喝起来淡,可比较上头。招呼我们吃饭的服务员,是附近的一位苗家妹子,跑这儿来打工。我跟她聊了一会,知道苗族人还在用自己的语言,但文字已经失传,挺可惜的。折腾了一天,这顿饭吃得很尽兴,跟过年一样。我还是喜欢山里人家的饭菜。灯亮起来时,我们才往回赶。我们两个人喝了两壶酒,下山时人走得不稳,有点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11: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