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大石窟指的是以中国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巨型石窟艺术景观,包括: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和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这些石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瑰宝。能有机会走过四大石窟,对它们进行比较,从中可以更多的了解一点它们的异同,是一种难得的体验。你走过没有?
这四大石窟中,我在《月牙泉边,鸣沙山上》和《莫高窟中》中,写过一点莫高窟当地的感想。比较这四处石窟后,还是要提一下莫高窟的特色。首先,莫高窟位于四大石窟的最西边,也最古老。这个反映了当年和西域交流的地缘有关。其次,莫高窟在一套砾岩中弄出来,当时看到时,印象深刻。按理说,砾岩不是很结实的岩石,掏出洞穴来敬佛,不知最初乐尊是怎么想的。见到佛光即可,什么岩石不重要。不过那套胶结的砾岩很结实,掏洞穴没问题,但却不能直接在砾岩上凿佛像,所以莫高窟里的佛像,都是塑造的。加上精彩的壁画和王道士藏经洞令人扼腕的故事,在古丝绸之路上,风沙岁月中,留下来多少让人回顾的往事。由于莫高窟的特别,泥塑和壁画为主,它是四大石窟中唯一不让在石窟中拍照的。从造型上来看,莫高窟大概是最低调的,但从内容上来看,它应该是四大石窟中最丰富的,这个差别也许不止一个数量级。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在我看来,有些相似。从时间上看,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后续工程延续到公元520~525年。龙门地区则体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的造型艺术。两者都是中国历史中巅峰雕塑的代表。这两个石窟,洞窟和佛像,都是直接在山体的岩石上凿出来的。两个石窟都有一些巨大的雕塑和一些细微的刻画,各有千秋。从地质学的角度看(我个人的看法),两个石窟都是在沉积岩上凿出来的。所以那些佛身上,都可以看见清楚的沉积岩的层理,贯穿全身,给我的感觉,就是神仙也躲不过大自然的存在。所有的神与人,都是大自然的产物。这两个石窟,延续的时段久远,规模宏大,从它们的形式,就能看到一种变化,就是西域文化的中国化体现。儒家文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佛也抗不住。佛的面目、衣着、建筑,等等,都在时间中,在中原文化中被融化了。这种融化能力,该怎么评价?要从个人的感觉上来看,我觉得云冈石窟更有规模,但龙门石窟更加细腻。此外,洛阳的温泉很服务大众,天光下感觉那种拔出内心的感觉,很特别。
甘肃麦积山石窟,修在西秦岭山脉的一座孤峰上。始创于十六国后秦(公元384年至417年),至公元六世纪末成形,大体完整保留到现在。很多比较中,都把这个石窟排除掉,只比前面说的三大石窟。我觉得麦积山石窟值得另起一行来说。积山石窟的规模可能不如前面三个那么大,但它很有特色,就是差不多修筑在麦积山悬崖峭壁上,现在有悬在空中的梯子可以爬上去观佛。记得我去那儿爬的时候,几个广东或者香港的、有了点年纪、说粤语的女同志从上面下来,直喊哎呀吓死我了,估计她们有恐高症。但这也说明麦积山石窟的特点,就是在那个麦垛一样的山上,直上直下,整出来这么个去处,这得多有心才能成。我感觉是这里的石窟,有点前面三个石窟的综合体现,有凿出来的窟,泥塑出来的佛,也有不错的壁画。最大的佛像,应该是泥塑出来的。在山崖的岩石上修出块石壁,下面石壁上打几个窟窿,插进结实的桩子,以此为托,在上面在泥塑佛像,这样站得稳。当然也有凿出的石窟和石窟中的各式佛像。有很多细节上的表现,非常精致。这几处石窟,能说的东西很多,没法仔细说,就不介绍了,放几张照片就好,莫高窟的见前面链接。
看过这些石窟后,一点体会就是人们能够在几百年的时间中,从巨大有力的石雕,到细节柔软的结构,琢磨出这么多千姿百态的雕塑。想想当年的技术手段,能做出这些东西来,那是需要多少的资源、毅力、人心、能耐,和信仰。从时间上看,好像到了明代,这些石窟的建筑就衰落了,这个应该有历史的原因。从雕塑上来看,佛像的形状、衣着、龙凤图案、佛龛、宫殿建筑等等,有很明显的汉化过程。早年的雕塑技法是相当的高,但留在俗世的东西不如这些石窟那么精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现在有钱了,很多地方都在修建、复建一些庙宇,有的规模很大,开车从高速上路过,就能看见。有没有一种可能,让人们在这几处石窟附近另外开辟些地点,不影响古迹的前提下,让信佛的人们去接着凿,把钱花在贯穿历史的雕塑上。再过800年回头看,佛们手上捏着的小米和爱疯手机,天堂的声音,会不会展现了另外一种盛世状况?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麦积山石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9: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