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的博客 (Meng Jin's 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blog

博文

走过四大石窟 精选

已有 25230 次阅读 2018-1-16 10:0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与感悟|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麦积山石窟, 莫高窟

     四大石窟指的是以中国佛教文化特色的巨型石窟艺术,包括:莫高窟(甘敦煌)、云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和麦山石窟(甘天水)。这些石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艺术史瑰宝能有机会走过四大石窟,对它们进行比较,从中可以更多的了解一点它们的异同,是一种难得的体验。你走过没有?

     这四大石窟中,我在月牙泉边,鸣沙山上》和《莫高窟中》中,写过一点莫高窟当地的感想。比较这四处石窟后,还是要提一下莫高窟的特色。首先,莫高窟位于四大石窟的最西边,也最古老。这个反映了当年和西域交流的地缘有关。其次,莫高窟在一套砾岩中弄出来,当时看到时,印象深刻。按理说,砾岩不是很结实的岩石,掏出洞穴来敬佛,不知最初乐尊是怎么想的。见到佛光即可,什么岩石不重要。不过那套胶结的砾岩很结实,掏洞穴没问题,但却不能直接在砾岩上凿佛像,所以莫高窟里的佛像,都是塑造的。加上精彩的壁画和王道士藏经洞令人扼腕的故事,在古丝绸之路上,风沙岁月中,留下来多少让人回顾的往事。由于莫高窟的特别,泥塑和壁画为主,它是四大石窟中唯一不让在石窟中拍照的。从造型上来看,莫高窟大概是最低调的,但从内容上来看,它应该是四大石窟中最丰富的,这个差别也许不止一个数量级。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在我看来,有些相似。从时间上看,云冈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后续工程延续到公元520~525年。龙门地区则体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的造型艺术。两者都是中国历史中巅峰雕塑的代表。这两个石窟,洞窟和佛像,都是直接在山体的岩石上凿出来的。两个石窟都有一些巨大的雕塑和一些细微的刻画,各有千秋。从地质学的角度看(我个人的看法),两个石窟都是在沉积岩上凿出来的。所以那些佛身上,都可以看见清楚的沉积岩的层理,贯穿全身,给我的感觉,就是神仙也躲不过大自然的存在。所有的神与人,都是大自然的产物。这两个石窟,延续的时段久远,规模宏大,从它们的形式,就能看到一种变化,就是西域文化的中国化体现。儒家文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佛也抗不住。佛的面目、衣着、建筑,等等,都在时间中,在中原文化中被融化了。这种融化能力,该怎么评价?要从个人的感觉上来看,我觉得云冈石窟更有规模,但龙门石窟更加细腻。此外,洛阳的温泉很服务大众,天光下感觉那种拔出内心的感觉,很特别。

     甘肃麦积山石窟,修在西秦岭山脉的一座孤峰上。始创于十六国后秦(公元384年至417年),至公元六世纪末成形,大体完整保留到现在。很多比较中,都把这个石窟排除掉,只比前面说的三大石窟。我觉得麦积山石窟值得另起一行来说。积山石窟的规模可能不如前面三个那么大,但它很有特色,就是差不多修筑在麦积山悬崖峭壁上,现在有悬在空中的梯子可以爬上去观佛。记得我去那儿爬的时候,几个广东或者香港的、有了点年纪、说粤语的女同志从上面下来,直喊哎呀吓死我了,估计她们有恐高症。但这也说明麦积山石窟的特点,就是在那个麦垛一样的山上,直上直下,整出来这么个去处,这得多有心才能成。我感觉是这里的石窟,有点前面三个石窟的综合体现,有凿出来的,泥塑出来的佛,也有不错的壁画。最大的佛像,应该是泥塑出来的。在山崖的岩石上修出块石壁,下面石壁上打几个窟窿,插进结实的桩子,以此为托,在上面在泥塑佛像,这样站得稳。当然也有凿出的石窟和石窟中的各式佛像。有很多细节上的表现,非常精致。这几处石窟,能说的东西很多,没法仔细说,就不介绍了,放几张照片就好,莫高窟的见前面链接。

     看过这些石窟后,一点体会就是人们能够在几百年的时间中,从巨大有力的石雕,到细节柔软的结构,琢磨出这么多千姿百态的雕塑。想想当年的技术手段,能做出这些东西来,那是需要多少的资源、毅力、人心、能耐,和信仰。从时间上看,好像到了明代,这些石窟的建筑就衰落了,这个应该有历史的原因。从雕塑上来看,佛像的形状、衣着、龙凤图案、佛龛、宫殿建筑等等,有很明显的汉化过程。早年的雕塑技法是相当的高,但留在俗世的东西不如这些石窟那么精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现在有钱了,很多地方都在修建、复建一些庙宇,有的规模很大,开车从高速上路过,就能看见。有没有一种可能,让人们在这几处石窟附近另外开辟些地点,不影响古迹的前提下,让信佛的人们去接着凿,把钱花在贯穿历史的雕塑上。再过800年回头看,佛们手上捏着的小米和爱疯手机,天堂的声音,会不会展现了另外一种盛世状况?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麦积山石窟



博物之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99-1095087.html

上一篇:回首布拉格之秋
下一篇:仰韶文化的印记
收藏 IP: 173.54.17.*| 热度|

37 黄仁勇 王从彦 李学宽 康建 熊建华 赵序茅 武夷山 周健 冷成彪 黄永义 汪育才 武永军 张士宏 冯大诚 鲍海飞 苏德辰 杨金波 钟炳 杨正瓴 蒋永华 曾荣昌 陈小润 吕洪波 陈志飞 王德华 李丽莉 陈绥阳 刘全慧 张晓良 张光明 陈湘明 赵宇 杨月琴 张婷婷 李勇 chenhuansheng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3: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