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差不多两年半前,我发了一篇博文:《国家科学评论》IF奔六后, 讲科学院的一个新刊物《国家科学评论》(NSR)(https://academic.oup.com/nsr)。其中写到:“今年奔六的东西很多,从目前的预测,NSR的影响因子会在创刊两年后达到六。”在办刊的第二年或者算作第三个年头吧,影响因子达到了六,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结果最后的结果是:“基于汤森路透集团发布的2016年度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NSR创刊以来的首个SCI影响因子达到8.0,位于63种综合类期刊的第5名。” 这个结果,比我写博文时的预测要高了两个点,那是六月份,我汗都下来了。
然后我给同行回电邮写到:“我在罗马尼亚出野外,刚看到这个消息。原来预测的是6,现在到了8,一个好的开头,多谢你们的工作和努力。不过要维持下去,更上一层楼,会非常不容易。地学方面的IF主要靠的是一篇文章,具体引用的情况不清楚,是否是国际上的广泛引用?总的来看,所有的文章(地学方面的)到目前为止都是多少和中国有关的研究,这是一个开头的情况,以后需要更多的国际稿源才能长期维持。这个需要尽快行动,如果被贴上‘标签’会不利刊物的持续发展。”
时隔两年,今年六月份,我又收到一个电邮:“2018年6月26日,科睿唯安发布了2017年度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的最新影响因子为9.408 ,在SCI收录的全球64种综合性学术期刊中排名第6位( 9%, Q1区)。”
2016年后,《国家科学评论》有了很多的栏目变化,更加的多样性和活跃、实时,与进行中的科研、科研政策挂钩,增加了一些重要议题的讨论,等等。但最重要的变化,是增加了原始研究的发表,而不仅仅是综述文章,尽管受篇幅所限,能发表的文章还不多,但慢慢来是对的。现在NS办了各种层次和收费标准的子刊,力图把全世界的好科研文章一网打尽, 并以此挣钱,对传统和新兴刊物都是一种挑战,越来越有点商业化的味道。过去有种说法,PNAS发表的文章,很多都是NS稿件pass over 过来的。这个这个…是大实话。《国家科学评论》现阶段对原始研究文章的期待,至少是达到NS子刊的水准,这个水准在什么地方,作者比编者更清楚。不过在这两年的变化中,至少从IF的角度看,刊物依然保持了进步,还是难得的。
尽管在进步,越往前走,难度会越大。超越95%也许容易,但要超越99%,难度会高了不止一个数量级。有些东西从数字上看,存在一些容易让人误解的地方。比如说,《国家科学评论》在2016年位于63种综合类期刊的第5名。而在2016年的64种综合性学术期刊中排名第6位,这个是倒退了还是进步了?我觉得这和不同的机构的统计方式有关。但这是个次要问题。另外一个问题,从IF上看,《国家科学评论》是不是很快就会超过PNAS了呢?完全有可能,但这只是个表面现象。要知道这两个刊物的发文量的差别,这样的对比才有意义。《国家科学评论》作为双月刊,发文量比PNAS要小很多,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我专门去看了一下《国家科学评论》高被引用文章的引用情况,从第一作者的姓看,绝大部分都是百家姓里的。说明引用范围很大程度在国内,而国际化的程度还不是很理想。现在《国家科学评论》的办刊思路、发表文章内容的主体和基础,还是依靠华人群体,这个是基本点,多少会有点局域性是难免的。期望这个范围能逐渐扩大,更加具有国际化影响,从数量、质量、覆盖范围上,真正达到一个国际一流综合刊物的境界。
我写这些东西,是想记录一下我经历的一些事情。如果做科研的人都写点自己的经历,汇集起来就是科学史的一个方面。这里写的是科学办刊史的一个侧面。我们需要客观的记录,清楚的了解这些过程,不要让它变形。而更重要的是从中学到些东西,能够继续进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16: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