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记
老子通释,是一项体量庞大的系统文化工程。这个“通”,包括以下六项指标:
一、通述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
二、通析每章每节的内在逻辑;
三、通观两千多年之间的思维异同;
四、通感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文学韵味;
五、通论历代研究者的共识和分歧;
六、通考各种版本的阙误和修正。
对于道,通篇都在说,但是刚开始阐述,老子就立即表示,这个主题说不明白。
初一听,很像是“开局之谦”,来反衬后文的论述,但这不是老子的做法。在老子看来,不仅文章的开头说不明白,而且直到文章的结尾也说不明白。不仅自己说不明白,而且别人也说不明白。不仅现在说不明白,而且永远也说不明白。
每次得知人类对于宇宙万物的新发现却又无法做出判断的信息,例如黑洞、暗物质、不明飞行物、量子纠缠等等,总会在心中默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句子。两千五百多年间对于玄妙未知的巨大惊讶和由衷谦卑,一脉相承。
老子的不少名句,由于言词简约,让后人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但是,每一种理解都很深刻。这种奇特现象,应该归功于他引导的等级。引导在高处,连岔道都有风光。
大概从清代开始,中华民族的集体审美等级,从皇家到民间,都出现了滑坡的现象。
自然美、单纯美、简约美渐渐被相反的形态所替代。直到现代,为了特定目的所张罗的所谓“色彩的盛宴”、“音响的盛典”,实在是伤害了人们的视听感官系统。
因为成天渲染圣智,民众的利益被剥夺了;因为成天张扬仁义,家庭的亲情被损害了;因为成天玩弄巧利,盗贼的欲望也被激发了。
老子永远在嘲笑那种天真又虚假的“顺向因果”。难道,不断宣教圣智,民众就有智慧了吗?难道,不断宣教仁义,家庭就幸福了吗?难道,不断宣教巧利,社会就安全了吗?事实永远证明,一切都会反着来。
那该怎么办?老子提供了十二字方针,那就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这么一个长链中,道的地位很关键。虽然它依从自然,却又提炼了自然,激活了自然。天和地,则是自然的两大主角。
我们在说道的时候,如果靠前,就说“天地之道”;如果靠后,就说“自然之道”,都可以。
大道鸿蒙无际,把一时的善恶、是非、智愚都看成是辽阔襟怀中的自然现象,并不过于计较。而且相信,一切都会因时而异、因地而异。
道的思维,宏观千山,包容万水,无不可救,无一必弃。由此也就产生了“不争”的含义:争什么?为何争?与谁争?
古代经典确实经常有后人改动和加添。但是古人加文,有很多原因,不能简单等同于现代的作伪。
一部经典在什么时代被什么人改动,本身就是一个深刻的学术课题,永远值得考证和阐释,而不能见疑就删。
如果终于考证出了最确定的“真本”,那么,留有时代印迹的“衍生本”仍然有保留的价值。
人类学习,范围很广,其中不少部分,有益于民众生计,有益于社会发展,因此也符合大道。而且从老子的其他论述来看,他也不反对知识积累。
只是他一时发现了症结,就做出了某种严厉的判断。例如,见到不少获得了博士学位的学生处理危机的能力远不如其他人,我们也会对学位做出过分的批评。
道和德在养育万物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一种默契、一种共识,当然,也可以说是形成了一种“道德”,那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生成了万物而不占有,养育了万物而不自恃,执掌了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最深远的德,称为“玄德”,也就是深远的玄秘之德。这种“玄德”,后来也成了中华文化的默契和共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1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